掌柜直播

【直播】深圳走向与机会选择—一个城市的道路思辨与未来判断论坛
分享
分享
701

  • 现场直击

—— 2012-09-29 ——

05:30

论坛主题

深圳走向的迷茫和深圳共识的流逝是十年来最普遍的社会心理。深圳向何处去?深圳的未来是什么?这几乎是潜存在所有深圳人心中的迷思。深圳的城市格局拓展、产业和财富地理的变化及城市价值的提升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的城市?《深圳未来与机会选择》将和你一起追问。

02:03

主持人王世泰亮相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欢迎大家以城市主人翁和未来城市主人的身份参加今天的秋交会论坛,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我们这一场论坛的话题很宏大,是“深圳走向和机会选择——一个城市的道路思辨与未来判断”,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语境,也凝聚了深邃的思考,也关系深圳这座城市每个人的未来。这里请允许我借用《中国好声音》在决赛时用的一句标签——巅峰时刻,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今天的这场论坛在今年秋交会论坛当中,代表着思想话语巅峰的高度,他既有高屋建瓴的思想的碰撞,也有对城市未来的深刻考量,他可以要引动大家一起来思考深圳走向何方,深圳的未来在哪里?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以来,深圳的城市的迷惘,深圳城市诸多意识的缤纷流逝,给我们心中带来很多的问号,由此我们抬望眼睛来看深圳城市格局的发展,深圳产业和财富地理的变化,乃至于深圳城市价值的提升,这些问题都很现实的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需要一位智者来给我们作解读,我想请大家不仅要带一对耳朵来倾听,而且还要带一双手来鼓掌,更希望你们带一张嘴巴来提问,今天的主讲嘉宾昨天晚上和我电话交流时说希望今天的论坛是开放式论坛,希望讨论多于一个人的滔滔讲述,这既表现了他的公共情怀,同时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他具有非常深厚的学术底气,他就是深圳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深圳投资商会副会长、深圳市区域经济协作促进会副会长高海燕先生,大家掌声欢迎!

    在他走上台来的时候,我要跟大家唠一些家常,大家可以经常在电视台看到他的形象,听到他的声音,我尽管是他的粉丝,但他不太关注我,因为他年轻,形象好,学问好,而我显得很苍老,粉丝没他多,文章也没他写得好,但是凭我的了解,他是一位跨界的思想者,是一位时尚达人,是深港文化生活馆的馆主之一,大家可以注意,我们的高院长一会儿在《第一现场》的节目里谈政策走势,但也可能出现在某个电台的夜间频道和一些年轻的男男女女一起煲心灵鸡汤,所以说我们和高院长在一起的时候可以领略到他诸方面的智慧,比如说城市顶层框架的设计、都市的产业运营、城市精神的提纯、城市文化的张扬,包括城市文化方式的提倡,乃至于爱情问题、星座问题、手相问题,都可以从高院长这儿得到解读,你们欢迎不欢迎这样的演讲嘉宾?(掌声…)

02:26

高海燕

    谢谢,其实王老师介绍这么多,我想我和他有共同之处,一是我们都曾经年轻过,这是我们一致的地方。二、“跨界”的意思就是很难真正懂一行,什么都懂的人其实什么都不懂。三、我一直信奉所有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在问题之外。
 

 

 

 

02:27

主持人

说到这儿,我要曝个料,组委会内部的消息传出来,说你主张今天这一场主持最好不请老王,我倒奇怪了,这是为什么?他觉得因为他代表着年轻一派学术思想。

02:30

高海燕

我喜欢和“90后”打交道。

02:31

主持人

你有温婉的拒绝,我有虔诚的坚持,我是冲着这个宏大话语来的,我也是冲着你的语言力量来的,我觉得今天这个话题有很浓的哲学意味,但是从哲学的层面上来看的话,对立统一很重要,我很苍老,你很年轻,我是黑色、沉静,但你可能是张扬,我想因为我的苍老可能激发起你更加年轻飞扬的思想表述,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高院长演讲的精彩,大家掌声响起来。

02:48

高海燕

   非常高兴和各位来分享对深圳的理解,在来之前其实我一直在思考,也有点后悔为什么要选择这么大一个题目,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真的能说清楚我们的深圳吗?好象不能。我真的能解决我们心中十余年以来的迷惘吗?也不能。我想我今天不是站在一个演讲者,而是站在一个分享者的角度和大家谈谈我对深圳这些问题的理解。

   今天我只能解释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赚钱越来越难了?我和大家一样,真的好难赚钱。第二个问题是对女孩子讲的,为什么找老公越来越难了,深圳的剩女这么多,这是为什么?赚钱这么难和找老公这么难真的有共同关系吗?和深圳价值的迷惘也是有关系的吗?我个人认为这个中间是有关系。

  从2002年深圳市抛出了“深圳你被抛弃?”开始,我们从来没有脱离过这种迷惘,如果说我们这十年来对深圳有什么共识的话,这个共识就是不知道深圳会走向何方,不知道我们和深圳到底有怎样的命运纠葛,不知道我们是停在深圳、离开深圳还是继续来到深圳,这是所有人的共识。我也不知道深圳会走向何方,但是我觉得我们能看清楚深圳今天的很多基本面的问题,比如我们在之前提出几个问题你会怎么想。

  第一、失去了高成长速度的深圳,你喜欢吗?今年上半年深圳GDP的成长速度8%,深圳人是不能离开速度的,第一季度我们的GDP成长速度是5.8%,一季度GDP数字出现以后,我觉得几乎把深圳人的信心给打垮了,尽管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比例攀升到8%,但深圳人还是在质疑深圳的成长性,并且我们能够感觉到后面的追兵已经不是追兵,它已经跟我们并驾齐驱,并且马上会超越我们,苏州、重庆、天津,不要看北京、上海、广州了,深圳真的会进入二线城市的行列吗?或者说你在意你所爱的城市进入二线城市吗?这些问题我想我今天更多的是追问,你要作出回答,你作出了回答,就对城市有答案,不要期望别人给你答案。深圳如果进入二线城市,你是否爱它?并且这个是有可能的。

   第二、深圳越来越多的人难以混下去了,深圳大居不宜,房价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两万元基本上成了基准线,调控严厉的时候下降一点点,时间一长,又反弹回两万以上,我觉得两万基准的房价其实是把这个城市的大多数人抛在城市的边缘,不管房价的上涨是否是合理的,但是产生的社会事实是客观的,就是这个城市与大多数人无关,在高生活成本的门槛上,这个城市与大多数人无关。这个事实会发展多久?让大多数人拥有一个城市,到底是乌托邦还是有可能性?如果你生活在深圳的边缘,你觉得介意吗?你要回答,而不是我给你答案。

  第三、我们老生常谈的“深圳你幸福吗?”在座的各位,你幸福,深圳就幸福,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不是你不幸福,是因为你要比别人更幸福,如果你不想比别人更幸福,你真的幸福吗?事实上这些问题就是纠结你的问题,你要追问,也要回答。真正的不幸福是来自哪里呢?难道仅仅是比较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这个城市的价值观,城市的价值观在某一个阶段成为一种城市上升的动力,但是在某一个阶段它会成为每一个人的诅咒,就是说当时间与金钱捆绑,当效率和生命结算,你觉得这是怎样一个悲催的人生和怎样悲惨的城市?所以有时候可能来自于我们的价值观。

  这个让人焦虑的事实会改变吗?我们的不安全感,我们的没有归属感,我们的不幸福感,到底由什么东西来决定的?我当然指的是城市中的哪些因素来决定着你的幸福,包括你个人的因素,如果是价值观,难道你不是创造这个价值、体现这个价值观的人之一吗?如果你改变,城市会不会改变?这也是我今天要追问的。

  所以总体上讲,对于上述的问题,不能赚钱的问题、不能幸福的问题,我好象没有答案。我经常有一句话:深圳,以及深圳人,不要停留在过去的历史中自恋不能自拔。我们今天对城市的认识其实更多来自于我们过去对城市的理解,有些理解未必是真相,但是你就像被暧昧的气质所迷惑一样,它并不是真相,比如说我举个例子,宽容,当你对宽容充满期待的时候,你觉得这个城市真的是宽容的吗?我们经常讲这座城市之城宽容失败,鼓励创新,这是对城市文化的总结。我从不这么看,我只是举这个例子告诉你,不要通过别人的总结去理解城市而爱上它,那不一定是真实的,就像我们看书一样,我们看的永远是解释,但并不一定是真实,就像我们看历史一样,它可能是今天写历史的人所理解的历史,但并不是真的历史,比如说宽容,我从来都认为深圳是冷漠的,而不是宽容的,深圳的宽容的本质是冷漠,就像这是一个移民人之城,这是一个陌生人之城,这是一个你的生活关我屁事的城市,这是一个陌生人城市结构的文化,所以它表现的形式好象是宽容,其实是你与我无关,曾经有一本小说非常流行《你的生活与我无关》,最能体现深圳的文化。

   比如说那个叫钱多人傻快来的城市已经不在了,可是你还在迷恋它,比如说上一代人好挣钱,为什么上一代人很挣钱,这一代人不挣钱?你改变了你对城市的理解,你改变了你的产业选择方式,你改变了创造财富的方式吗?如果没有改变,怎么可能挣钱?上一代人挣钱,过去三十年在挣钱,第一、产品化,那一个财富阶段靠产品化挣钱,因为深圳在前十年、前二十年是一个快速的、唯一的、在中国工业化的城市,工业化制造产品,所以说我们那时候以唯一的现代化的方式来生产产品,正好贴合了物质短缺时代的中国,也就是我们没有竞争,生产狗屎都卖得出去,所以那时候到深圳出差的人回去特有面子,一定会带上几样深圳制造的产品,回去就能够做手信,来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今天还需要从深圳带产品回去吗?曾经深圳是世界工厂,东莞是世界工厂,珠三角是世界工厂,今天全中国都是世界工厂,你觉得简单的工业化和产品化还能创造财富吗?你觉得传统的制造业还能创造财富吗?不可能,如果你停留在产品化思路,这种创造财富的方式就不挣钱。
 
  我想进一步问,在你过去创造的财富中,真的是有知识和创新挣的钱吗?如果是,我再让你回去做一个算数,如果你现有的工人每人加五百块,你还能挣多少钱?所以说我们必须回到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原来我们挣的钱其实是劳工的钱,也就是剩余价值的钱,如果这个钱不存在了,我们还能靠什么挣钱?刚才我们所讲的是过去三十年第一个创造财富的方式是产品化。

   第二个是需求。一个移民城市爆增式的需求,所谓我们讲的卖什么都挣钱,是因为一个不确定的、快速爆增的外来人口的结构,导致卖牙刷、牙膏都能挣钱,开十元店都能挣钱,你觉得那个时代还在吗?那时候只要家里有孩子在深圳打工,家里一定能起楼房,但这个时代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就像两个老太婆聊天一样,老太婆说“你女儿在深圳干嘛?怎么去了半年,家里就建了一栋三层楼的房子?”哪一个老太婆说“我也不知道在深圳是干什么的,好象是在深圳卖什么银吧”,这个老太婆说“在深圳卖银都能赚钱,卖金不是更能赚钱?”这就是深圳的“神话”,这与当时快速上升的外来人口规模有关系。今天大家看看,随着中国工业化覆盖率的实现,随着中国工业布局分区域的完成,以后所谓人口的流动效益一定是递减的,靠流动人口挣钱的时代慢慢处于递减的时期。

  我今天想讲的是什么问题?一段一段来看,我想告诉大家城市是有代纪的,不要存在在过去的生活方式、财富创造方式当中不变化,如果一变化,你既找不到幸福感,也挣不到钱,这是我们寻找城市的真相。

  第三个是人才。我经常讲一句话,如果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不是以吸引人才为目的的所谓城市竞争力建设,都是耍流氓,不是以吸引优秀人力资源到来的城市竞争力的建设和系统打造,都是耍流氓,其他的竞争力都是虚无的,人力资源的竞争力是核心的,我们做城市研究,有一句话叫做有什么样的人群成就什么样的城市,深圳过去三十年就是靠孔雀东南飞成就的,今天还有孔雀东南飞吗?今天的孔雀在哪儿飞?孔雀东南飞真正的效益是什么?其实是制度优势,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深圳曾经以那么一个制度的优势性让那些全国不安分的人来到深圳,深圳不是由最优秀的人创造的,深圳是由那些不安分的人创造的,深圳吸引的是那些怀着破坏与创造的革命快感梦想的人来到深圳创造的,而不是领导者和领袖创造的,他们创造的是一个机制,创造的是一种可能性,创造的是一种不确定性,吸引的是那些向不确定的未来进发,经历这段冒险旅程的人们,由他们来创造城市,就像美国五月花号船上那帮人创造的美国一样,深圳是由不安分的人创造的。所以说深圳真正的机制是什么?应该怀着什么?应该本着什么?应该本着为那些不安分的人设置宽容的空间,让他们在这里梦想和创造,这才是真正的城市价值。可是,今天这些东西还在吗?又不在了。

  我最近看了一部电影《浮城大亨》,郭富城演的,郭富城由一个水上人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东印度公司的中国大亨,我看了以后感慨万千,看到的是香港的百年沧桑,香港怎么由一个小渔村成为东方之珠的,没有资源,没有任何条件,只有一样——制度,所以说香港作为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能够成为世界大都会,它唯一的竞争力就是制度,这就叫做制度优势和资源,深圳曾经像,但是今天深圳已经平庸。我想讲的是,从今天开始起,我们不要再期望有什么救世主,真正不要去指望有什么样的体制改革,这个时代已经终结了,每个人必须重新抬头,重新看路,重新看清自己,重新出发,我觉得我们面对的深圳就是今天。

  今天我的演讲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和过去切割,忘掉过去,因为你爱的那个深圳已经面目全非了,可是你仍然在爱它。讲了半天,难道我今天就是来踢馆的吗?就是要把深圳干掉吗?我想这算是我的任务,我们今天要面临几大对深圳的理解,一是区位优势的递减。我们经常写房地产楼书时说深圳的区位优势明显,深圳的区位优势是什么,我说我们要改变两大观点,一是宏大叙事,说话都是说大道理,总结也是总结大道理,理解问题也是大道理,可是偏离问题的真相越来越远,比如说区位优势是什么,谁能告诉我?因为你在海边就是区位优势,因为你在南海边就是区位优势?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真正的区位优势是因为邓小平在这里画了一个圈,如果邓小平在别的地方画了圈,就别的地方有区位优势,这个圆圈还有用吗?没有用了。所以说我们理解的区位优势绝对不是我们理解的地理位置的区位优势,它是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这才是区位优势。

  我想再更新一下我们的常识,决定深圳区位优势的,第一是因为香港,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之一,最有活力的大都会之一,所以说我们深圳靠着它,曾经有这么一个区位优势,这是地理上的,我们中国在前二十年全部要借香港这个跳板出海,可是今天当中国全面的开放以后,你觉得还需要香港这个跳板出海吗?或者说当全世界都要进入中国的时候,香港这个跳板功能还重要吗?如果香港这个跳板功能不重要了,你觉得深圳这个区位优势还存在吗?存在,但不明显,就像我们说的“我不是肥,是我瘦的不明显”,这就是我们讲的存在有一定的功能优势,但是不明显。

  决定区位优势的第二点是制度,这个不用我讲,我们在制度优势上是平行的,今天城市与城市之间是没有制度差别的,这一点我们都很明白。

  决定区位优势的第三点是文化,就是你的文化和别人不一样,你的城市性格和别人不一样,你的城市活力和别人不一样,文化是什么?文化不是音乐厅,不是博物馆,不是中心书城,文化是存在每一个人血液中的对事物的判断理解、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关系的处理,他的行为模式,文化是价值观,文化是世界观,文化是你和他人,文化是一个独特性格,你觉得深圳市的城市性格和你身上独特的印子和别的城市有多大的差别?如果你能找到这种差别来,你就是一个有着独特城市文化的地区,或者我们看一看我们身边的人有什么差别,我们经常喜欢说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到底是什么?城市文化就是人的意识和行为,这就是城市文化,别的都不是。

  这个差别大吗?我希望我提出问题,待会儿你们能回答,我说了,我今天不给答案,主要是提问,你们思考以后给我答案。制度优势,所谓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优势,总体上来说决定了深圳的区位优势,我认为是在递减的,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的一个事实是深圳的区位优势在递减,其次是跨越式增长模式在递减,深圳的降速从现在开始一直要继续,深圳过去跨越式发展的情形不太可能再出现了,一是深圳已经进入万亿元俱乐部,也就是说我们的基数很大了,在庞大基数上再进行高速度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因为深圳已经有很好的发展基础,这就决定了它未来GDP的成长速度不会那么高,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深圳过去的传统产业基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如果要谈深圳的未来之变,第一个变化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你比如说我们今天深圳面临着问题,为什么还要有一个转型期呢?一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未来都是全军覆没的,如果我们的传统加工贸易不能够升级,不能够转型,基本上是全军覆没的。深圳市仍然是一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城市,大家看看这个数据,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是50.1%,广东省的外贸依存度是110%,深圳的外贸依存度是226%,大家注意,深圳整个经济的外贸依存度程度非常高,这尽管是一个算数,可是大家想一想,全球的金融危机,欧美市场的需求萎缩,这会给深圳带来什么之痛?那边的需求萎缩了,对内地城市影响不大,但是对深圳的影响大,因为你的外贸依存度太高了。还有,我们深圳经常讲四大支柱产业,高科技、物流、金融、文化,这四大支柱产业给GDP的贡献率超过60%,也就是说我们GDP中60%是这四大支柱产业,其中最主要的是高科技,我们经常很骄傲的说“深圳是高科技之城”,在一个一穷二白,没有大专院校,没有科研院所竞争力的前提之下,建设了一座高科技产业之城。大家向别人介绍深圳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那是过去三十年,未来的三十年还不确定,就像你谈你老公的优点一样,谈着谈着,其实你忘记了,这个人是当初跟你谈恋爱时的那个人,今天这个人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人,你一定要分清。

  大家注意,我开始谈产业了。一般加工贸易在未来如果不升级会全军覆没,但是深圳的外贸依存度是226%,全国最高,欧美市场的萎缩一定会给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城市带来打击,深圳作为一个高科技产业之城,电子信息业一股独大,可是大家要注意世界工业布局的趋势,电子信息业在世界范围内叫一般制造业,根本不叫高科技产业,随着世界产业的升级发展,电子信息业也叫一般制造业,其实按照世界标准来讲,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已经不多了,卖一台彩电能挣多少钱?还不如去卖白菜呢,高附加值、高利润率,以知识作为重要的利润区,而不是以劳动力作为重要的利润区,这种产品在深圳不多。所以深圳从跨越式增长来讲可选择的产业并不多,真正能帮助深圳提速的产业多吗?过去越强的,今天负担越重,电子信息业越庞大,如果产业升级不够,它就成为一个负担,深圳连续19年是中国进出口冠军,可是外贸市场目前遇到那么大的困难,这又变成了负担,所以我们要适应卡月市增长周期的递减,你适应吗?你转型吗?你作了选择吗你的战略是什么?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第三个是创新文化。我们经常讲深圳是创新之城,深圳是宽容之城,宽容之城已经被我干掉了,我说了,那个宽容叫冷漠,或者是因为冷漠带来的宽容。创新是深圳的一个重要的优势,深圳有着97%的中小企业,它们是深圳创新的主体,它们的创业精神,它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做OEM也好,还是自己创新也好,所带来的更大空间的产业选择中或者生存的奋斗中,他们总是表现出创新的活力。可是我要说的是什么呢?任何创新都有时空感,我觉得在以前深圳有体制优势的空间内,什么都是创新,在别人都不干的时候你干,什么都是创新,所以说不能以过去对创新的理解代替今天的创新,我今天要问的是中国商业模式的中心在哪里?那些好的商业模式,那些充满创想的,充满对传统产业变革的,能带领未来的,你把近三年以来深圳在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和北京、上海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比较,会发现深圳上市的公司传统产业居多,北京、上海上市的公司是新型商业模式多。走向未来靠什么?靠商业模式。

   我不去否定深圳,我觉得以现有的文化土壤,以深圳和广东现有人的思维模式,我觉得在未来创新的长跑中不一定打得过内地,我始终觉得以前我们所有的一切是体制带来的,叫体制红利、制度红利,并不代表你未来的长跑能力,比如说为什么汪洋这么去提醒广东人,汪洋说“广东人的优点是务实,广东人的缺点是太务实”,广东人总体上以地生财,以产品生财,这是务实思想,其实我觉得它们正在偏离新型商业模式的道路,对于这样一个各自实干,缺少交流氛围和环境,没有人打造丰富的交流平台,作为一个只有工厂、只有工人、只有产品、只有金钱的城市,未来哪会有什么创想思想呢?德鲁克讲过“那些优秀的商业公司往往诞生在充满激荡的交流之中”,在深圳这样刚性的土地上,能结出商业模式的果实吗?或者说能规模化生产吗?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我并不是说未来不可能,就是因为我们质疑,我们要更多的参与进来,让深圳成为一座交流非常丰富,商业思想非常激荡的城市,这样才能生长出新商业模式的花,但至少现在不是,现在我认为中国商业模式的中心其实不在深圳,甚至不在珠三角,它已经到了文化强大的地区去了,比如说北京。这就是我们对深圳代纪划分的道理,就是前后差别很大。

  这时候大家可能会问了,你讲了大半天,可是好象还没找出问题来?说了一大通深圳的坏话,就不能说点好话吗?好话来了。对于这些问题的判断,我想不只是高海燕看到了,有识之士都看到了,十年的深深迷惘,也沉淀了十年的深深思考,很多人看到了我们的优势和短板,所以说大家注意看,从2011年开始,深圳的城市战略正在发生变化,我们经常讲我们要寻求战略机会,可是你知道城市战略吗?你知道怎么和过去切割吗?你知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吗?天天跟老公吵架,天天跟老婆吵架,天天想改变自己去适应另外一个人,最后发现做不到,为什么?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有些时候你选择错了,努力也是白搭的。就像我们今天说那些财富英雄一样,深圳地产界很多人都是草根出身的,很多人这样说话“那个傻X就是运气好,就是当年拿了几块地”,可是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要知道当年如果给你地的时候你要吗?你肯定要钱。所以要么有直觉+冒险的人会成功,直觉很好,哪怕是小学毕业,它的直觉都比任何人强。要么是经过了长期的知识积累和社会监视,有很强烈的判断力,这时候会产生一个结果,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城市战略中选择机会,在重大的交易结构中选择自己的角色,当然在一个行业和产业链中选择自己服务的位置,在婚姻中不选最好的,只选最合适的,所以说我们可能知道我们喜欢什么,但我们就是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这是所有问题、悲剧的来源和根源。

  我前面已经说了两个答案,一是和过去切割,你过去喜欢的那个深圳已经不在了,请你和它告别;二是要知道深圳的未来是什么,从战略中寻找机会,深圳的未来战略是三个名词:国际化、现代化、组团化。

  国际化是大话,我们不讲,对于深圳的国际化各有评价,并且相对虚无,无非就是说深圳产业链的国际关联度是中国的城市中最强的,深圳在全球范围的供应链是全中国最强的,这个国际化程度是很高的,以后深圳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大家还记得去年大运会的开幕式,我相信很多人没有看,但是我愿意去分享大运会开幕式上的一个创意,叫《打开世界之门》,它深深的打动了每个深圳人,深圳永远有着和世界上保持亲密的情结,我们总是想融入世界这个大环境当中去,所以说《打开世界之门》是开了三次门,也代表了深圳和世界关系的基础,一、我们是“走出去”,睁开眼睛看世界,深圳“走出去”,二是我们把世界请进来,现在深圳要做的事,既不是请进来,也不是走出去,或者既请进来也走出去,但是我们希望深圳就是世界,希望世界文明、世界资源、世界机会、世界资讯、世界财富都能在深圳这片土地上交融、融合。

    现代化有两条,一是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为什么宝安和龙岗每年有清退企业的指标?像龙岗,90%的GDP是由10%的企业创造的,这决定了深圳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有一个基本指标,就是说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土地就这么稀释掉,把土地价值就这么浪费掉,深圳是全中国工业园区密度最高的城市,但即使是这样,利用效率也不高,比如说我们平均平方公里有两个工业园区,其实从土地利用率来讲并不高,深圳未来是什么样?一是追求产业密度,就是选好种子,我们现在的土壤没有变,还是1957平方公里,可是我们追求的产出不一样,那么选种子就要不一样,在座的各位从事的企业会是什么种子呢?是不是深圳要的种子呢?除了过去的金融、物流、高科技、文化以外,现在的种子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互联网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在未来的五年,深圳希望在六大战略新兴产业能再造一个深圳。大家注意看,我们的功能布局全部是升级的,比如说前海,前海未来15平方公里希望能产生1500亿的GDP,我们未来就是要重新挑选种子,重新翻新土地。你的产业选择是不是这几个种子呢?如果不是,那你在城市能不边缘化吗?未来要走的是产业之变。

  二是第三产业。2005年,深圳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大概在43.2%左右,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是52.7%,上升的比例出来了,2011年我们的第三产业比重是53.5%,再往下走,我们2015年的目标,第三产业的比重是60%,大家注意看,你如果从事的行业跟整体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没有关系,那你被抛弃不就是正常的吗?如果以前你做服务业,在深圳是非常边缘化的,因为在二十年前,深圳的服务业只占百分之二十几,你在这个城市完全是弱势群体。但2015年,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0%的时候,也就是说这个城市的主体财富是由服务业创造的时候,你在哪里?香港的服务业占的比重是95%以上,上海的服务业比重是65%以上,纽约的比重是80%以上,所以说你在选择这个城市的时候,你选择了你存在的方式没有?你没有选择好存在方式和介入方式,你跟这个城市的关系很难说是紧密的,甚至是脆弱的。

   未来深圳的变化就是在新的城市战略底下要发生,首先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其次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我提出一个预测,今天深圳的人口是1500万左右,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深圳的人会越来越少,我相信深圳在未来五年左右的时间,人口会下降三到五百万,这就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所以说我们做产品的人,我们做服务的人,我们要不要研究人口结构变化?要不要研究消费力和消费欲的变化?这个变化将反过来对深圳的影响重大,关外的简单租赁业还能干吗?如果城市化速度不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提升,还能招到商吗?还能招到工吗?都不可能,所以我觉得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就是人口结构的变化。

当然,今天深圳也深深受到人口结构的影响,我前面不是问到我们的剩女是怎么产生的吗?还有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人,会不会觉得招工特别难?一看简历,电子信息行业的,找一个品牌总监很难找,找一个创意人才很难找,找一个真正充满职业履历的现代服务公司的管理人员特别难找,所以深圳所有的城市战略升级都受制于人口结构,单一的人口结构其实成了深圳不能上升的重要负累,而我们现在体制优势的丧失和文化优势的递减,又导致信息资源的人力不能进来,老的没有退出去,新的没有补进来。有的人说深圳有那么多人,你还说没有人才?再多的人才,深圳只有两个人,工程师+农民,电子信息业制造业的基础决定了我们是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基础的人口,再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都是来人建设者,所以说深圳整个城市主体上只有两个人,工程师+农民。升级性的公司不能获取有效的人力资源,优秀的女孩找不到老公,成了剩女,这都是受制于人口结构。

  你会说“高老师,你为什么这么讲呢?”28岁以上,月收入1.5万以上,长的有点漂亮,而且还是211大学毕业的,这样的女人在深圳不剩才怪呢?她一定要这个男人有一点社会位置,有一点成就,收入比较高,还比较有情趣,还比较有修养,这样的综合性人才在深圳很难找,在深圳找面包很容易,找爱情很难,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你的选项变多了,而深圳是单一选项的城市,你要的是团体冠军,深圳到处都是单项冠军,这就是差别。

  但是深圳的人口结构未来正在发生变化,我说了,深圳的人口一定会递减的,经过两到三年的盘整,然后人口正式进入递减阶段,所以人口的递减,加上产业的升级,深圳的人口质量结构来一次优化,也就是说5-8年以后,深圳的人变少了,深圳的人口质量变高了,深圳的人口结构会越来越丰富,深圳的趣味性会增强。过去我们一直在奔跑,我们一直在创造,一直在追求金钱,一直在追求物质上的独立,慢慢地会有所变化。

  我们看到有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还有城市格局的变化,我在过去的演讲中经常问一个问题“你的城市格局有多大?”我刚到深圳来,前五年我的城市格局只有396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只有关内这个城市我才认为是深圳,关外我不认为是深圳,我也基本上不怎么去关外。怀着我这种城市格局理解的人在当时越来越多,今天的深圳城市格局有多大呢?包括过去城市二元化的发展,关内是城市,关外是工业区,关内是现代化,关外是简单城市化,过去深圳相当长的时间是由二元结构组成的,所以说深圳的高房价也好、高物价也好、高成本也好,有时候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没有,二元结构也是推高成本的一种方式,优秀的人力资源一定会聚集在关内,不管是买房子,还是买物品,抑或是买服务,都是通过竞买的方式,优秀人员的高支出能力导致他在关内以竞买的方式抬高了价格,而这种抬高又以风向指标影响了关外的价格,原来二元结构某种程度上也是推高价值的重要原因,当然也包括城市价值没有摊均,所以导致深圳人的生活半径很小,是财富城市,其实也是个小城市。

  大家注意看未来,刚刚我讲了国际化、现代化,还没有讲组团化,组团化的意思是什么呢?正是因为深圳要产业升级,深圳在根本上改变了一个城市战略的思路和路径,过去的三十年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奇迹,是由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由工厂、产业人口、需求推动了城市,未来三十年这个道路将颠倒过来,建立高品质的现代城市的基本方式去推动这座城市现代产业的体系建设和现代城市生活的建设,为什么?说的公平一点,政府也是要反过来调整,产业要升级,你把一个高科技产业园区丢在坪山,丢不进去,为什么?高科技产业、文化企业的这些人对城市服务、对城市品质有要求,所以你把他丢到荒郊野岭他是不干的,所以深圳反过来,你要做产业升级,就要吸引高端产业人群的到来,你要吸引高端产业人群的到来,就要建设现代化城市和提供现代化服务,甚至包括城市文化,世界500强的企业在选择总部的评估时,问卷和评估方式跟我们想的完全不一样,它并没有关心地价、水电价格,关注的是城市文明。杭州的城市定位是“生活品质之城”,纽约从来都是这么介绍自己“百年纽约,时尚、艺术、音乐”,成都这样定义自己“一座来了不想离开的城市”,因为他们的美女很多,所以很多人又把广告词改了“一座来了腿软的城市”。不管怎么样,世界优秀的城市都是靠自己优秀的生活方式,高品位的城市来吸引优秀人才的到来。

  我们讲城市格局的变化,为什么要组团化发展呢?其实我们就是要把城市的价值摊均,过去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用集中资源砸出了396平方公里的关内地区,下一步就是要把钱摊均,所以说出现了双中心、八组团,也就是说深圳要多中心化,深圳要有更多的服务中心,要让生活在深圳的1400万人都能享受现代化的城市和现代化的城市服务。未来你说你的城市格局要突破了,西部工业、中部物流、东部生态、龙岗中心城、宝安中心城、坪山新城、光明新城,一共有八个组团,每一个组团都按现代化城区的标准来建设,时间表是5-8年,双中心是前海和深圳罗湖福田,所以说组团化思路实际上是让更多的深圳人分享现代化成果的机会、思路,未来我们的城市格局要拓展,这样给我们的幸福感也要提升。

  给大家一道算术题,北京市是16000平方公里,北京市的城区是城区,也就是1600平方公里,如果深圳装到北京去,其实还是它的四环左右,也就是说把深圳1957平方公里放到北京,16000平方公里之内,整个深圳在北京的四环之内,我们用这样的城市格局去理解未来深圳的时候,我们的城市居住地、生活目的地会不会拓宽很多?只要我们在城市战略中去寻找我们的位置,也许我们会发现不一样的惊喜。在现代化、国际化、组团化的整体城市战略之下,我们会发现产业之变让你重新去思考你的事业介入城市的方式,你的财富创造机会的选项依据和参考,人口之变会让我们看到这个城市未来发生更多的社会结构的变化,然后你再在从中找自己的位置,我们会看到这个城市有更多乐趣的可能性,一个是空间给我们的乐趣,一个是服务给我们的乐趣,还有一个是人给我们的乐趣,城市格局之变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半径。

  屈菲尔有一个“45分钟定律”我想介绍给大家,屈菲尔说一个人的城市到底有多大呢?一个人的城市是45分钟,在45分钟之内,你用最快的交通工具能够达到的半径就是你的城市格局。如果我们深圳是一座汽车上的城市,在45分钟之内可以到达哪里?我想这是我们今后在城市空间选择的余地。

  还有一个之变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创造的,就是价值观之变,深圳的价值观我们到今天还没有刷新,这是深圳之痛,是每一个人之痛,因为深圳的价值观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我总结的深圳的价值观,是四个字,它捆绑了我们所有人,叫“短期结算”,每个人花30秒钟低下头想一想,你的价值观是不是这样呢?短期结算就是马上、立即、即刻,坐下来就谈生意,一餐饭一定要产生交易,女孩子交男朋友,先谈结婚,后谈恋爱,先通过中介人问一年能不能结婚,能结婚我们就见面。短期结算决定了所有人的行为,比如说政府,政府的短期结算决定了我们不培植文化,文化是漫长的,回报周期太长了,今天我们的政府才开始慢慢地从短期结算的价值观中苏醒过来,原来不发展教育、原来不发展文化,它的后果在后面,所以说每个人,包括你的交易结构怎么形成,如果你是短期结算的价值观,你永远不太可能让一个庞大的交易结构形成,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交易结构之中的,可持续的、庞大的交易结构,在短期价值观之下是完成不了的。

  深圳只有A到B的生意,其实在未来,我们的生意、我们的生活来源于更大的结构,但是深圳人只懂A到B、B到A,没有A到C,再到D,深圳人的生意观、生活观从总体上是简单、直接、粗暴,这既不能面对一个充满动感的、充满激荡的未来的商业时代,这种思维只有在简单财富时期有用,但是在未来,靠洞察人性,靠满足人性,我觉得创造产品和服务的时代,这种简单的思维是不能用的。

  三十年之后,深圳到了重新刷新价值观的时代,到了该抛弃短期结算价值观的时代,我想深圳人有这种自由创造的天性,深圳人有这种破坏已创造的革命意志,我相信只要改变思路,深圳一定行。

  谢谢!

02:54

主持人

   刚才高院长的演讲无疑是一场丰沛的思想盛宴,他的演讲既深邃又激情,有时候还有一点小幽默,引用了一些段子,我觉得受益匪浅,在座的各位朋友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掌声…)
  有一位朋友在网上写过,他听一位名人演讲,他的感觉是他举着一面思想的旗帜引领我们在一座高峰上攀登,今天高院长的演讲我觉得就是把我们引向了高峰,然后我们回过头来看深圳,就像他演讲中用的一句话“寻找城市的真相”,这座城市给我们带来更多梦想,带来了很大的财富欲望,也带来了很多的生活乐趣,但是走过三十年,走到现在,我们有很多失落,有很多的迷惘,乌托邦的梦想和纠结让我们在脑子里生成很多问号,深圳向未来究竟怎么走?深圳究竟在未来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刚才高院长说了,无论是体制红利的削弱,还是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抑或是我们长跑能力的考量等等,都是我们怀着一种深深的忧虑,我觉得这种声音在今天这个论坛上表达出来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真诚思考,这是非常难得的

  当然,高院长在通篇演讲中也告诉我们,希望我们脚下的这座城市能够承受体制之变、产业之变、人口之变、格局之变、文化之变,更重要的是价值观之变,有了价值观的变化,深圳的未来一定会非常美好。

  我昨天晚上就发了一个帖子,上面有很多网友提问,我挑了几个问题,有一个人说城市与人的双向选择,从兴盛两百年以上的城市来看深圳;另一位网友“老王今年28”说到城市如何做到与人的交流,还有一位网友是代朋友提问的,城市的品牌是什么?世界有几个城市品牌?另外还有两个问题,说深圳交情不如上海,皇恩不如京城,每个几年还要来一次抛弃的讨论,怨妇般的悲怆,深圳更年期了吗?不知道高院长愿不愿意从中挑任何一个问题给我们作一下解读!

02:56

高海燕

  其实我听了这些问题,觉得真的是提得非常好,听到他们的疑问我感慨万千,但是不知从何说起,深圳是一座不矫情的城市,它在这个方面好象不太适合我,深圳有它特殊的性格,我觉得深圳是一个刚过了青春期,仍然有梦想、不停在奔跑的城市,深圳有一点像一个年轻的、简单的、粗鲁的男人,他不懂得去品尝生活,但是他知道一定要创造未来,我觉得深圳是这么一个城市,深圳是无性别城市,深圳是一个把男人当牲口用,把女人当男人用的城市,深圳女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整个中国是最独特的,我甚至有一种女人崇拜情结,我一直觉得深圳女人超过所有城市的女人,这是一个城市的伟大之处。

  但是城市终有一天要停歇下来,我们不可能永远像海燕一样没有停歇的时候,所以说我们今天一定要为停下来、慢下来做些准备。比如说我刚才讲的其实已经回答出来了,我们需要更多的人群,而不要单一的人群,深圳过去的人群太单一,今后深圳的人群一定要复杂化,复杂化的人带来复杂化的需求,复杂化的人带来多元化的创造,有一句话说“文明是什么?文明的价值就是让生活方式变得更复杂”,深圳也应该这样,更多元、更复杂,更充满激荡,更充满交流,更充满人与人之间的乐趣,这些是需要靠时间来成就的。 

  其实我觉得有很多问题需要具体分享,比如我们说的几个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我们过去讲的深圳三十年,它实际上是更多的财富英雄和社会英雄出自草根,这是深圳最牛的地方,深圳和全国城市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英雄都出自草根,这个城市的文化是一切皆有可能,草根也能成英雄。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结构扁平化带来的,所以说任正非可以40岁创业,可以由骑自行车送货开始,仍然能成就一个伟大的华为;王石可以从卖鸡饲料开始,成就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地产公司;比如说研祥的陈,由一个校园诗人出身,成就了一个巨大的特殊计算机公司;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公司,还包括地产商,今天深圳大多数地产商都是从骑自行车、拎泥瓦土开始的,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种在一个扁平化的社会结构中容易形成的草根创造财富的普遍性创富时代已经终结了,今天深圳的社会阶层已经形成了,由底下向上流动的效率很低了,你不要以为还用过去的财富英雄的故事来激励你,今天你睡在荔枝公园,睡在十元店,明天就会成为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这种故事在深圳很难完成了,因为深圳已经不是机会主义的城市了,它没有突然的爆增式商业机会,它必须靠专业、机会、学识、见识、资源、成本等才能综合成就。所以说没有过去的快速成功,你也不能对这座城市失望,因为一个时代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的命运,你生在此时,就必须用今天的方式来寻找在深圳生存的方式。

02:59

观众现场提问

  刚才高院长提到在深圳的幸福感,请问您有幸福感吗?如果有的话,你的幸福感来自于哪几个方面?如果没有的话,您为什么还停留在深圳?

 

03:06

高海燕

    如果问到我本人,我只能这样回答,作为一个蛮矫情的人,一点有一些文学青年类型的人,一个一直在路上的人,找到真正的幸福感还是蛮难的一件事,但是我热爱深圳,深圳有着与别的城市不同的城市性格,深圳是有独特性格的城市,是因为有独特性格的人群,自由创造是这个城市人群的天性,奔跑是这个城市的状态,这些都能让我找到动感的快感,这是我喜欢深圳的重要原因。我喜欢陌生人城市,尽管可能会孤独,但是充满自由。

03:07

主持人

  我跟在你后面说一句,我老了,但是我也喜欢深圳,因为在这儿,心灵很自由。 

  论坛进行到这儿,我是第一次看到论坛现场人越来越多,这是高院长演讲的思想魅力,包括人格的魅力。
 

03:08

高海燕

  我看大家没有走,我还补充一点,创造财富的方式和思路之变。

03:11

主持人

  我突然想起来中学课本的一篇文章,他说登高而呼,臂非加长也,而闻者章。就是说你站在高处去呼喊,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看到、听到的人很多,今天听了高院长的演讲之后,我突然有这样的感觉,跟着你登上高峰以后,我们领略了高峰之上回望世界的感受,谢谢高院长给我们作这样一个非常精彩的演讲。

   

03:15

高海燕

 

  其实我本来还想讲商业模式之变,我们竟然分析了那么多,产业、人口、文化、价值观、财富地理、产业地理的变化,如果回到一个更功利化的层面就是商业模式之变,我前面说了,中国的商业模式中心,因为深圳缺乏充满激荡的文化交流环境,所以很难产生革命性的、领袖性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思想,这真的是短期内无法形成的,可是我们仍然要思考,或者脑筋里仍然要有这根弦,就是商业模式的变化,谈到商业模式的变化时我觉得要有一个认识,深圳过去三十年高速工业化到底留下什么遗产可以被我们利用?文化的遗产大部分是可以抛弃的,可是工业化的遗产优秀东西可以变成我们重新起步的重要基础,那就是垂直细分,深圳在整个制造业、在整个工业板块、在整个产品的环节,它的精细化的细分是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够比较的。但是,我们现在的价值趋势不再细分,细分是我们的基础,每一个行业都细分到每一个零件了,每一个生产的整合细分到每一个模块了,如果你再细分,只是多一个细分而已,并且细分的空间有限,并且不能产生价值,所以说你未来要做的是整合,整合创新,回头运用传统的资源,这就是你的未来。

    我们讲终端创新,比如说产品创新,因为你细分的产业链、细分的生产环节全部可以被你所利用,也就是说你的生产效率、整合效率将是全中国最高的,所以你要做的不是细分,是整合,也就是说你要做一个篮子,把深圳市到处存在的菜一拎就行了,每天用不同的菜篮子去装深圳的菜,每天用不同的新瓶子去装深圳过去的酒,拎起来就是一瓶好酒,拎起来就是一揽好菜,整合是创新的核心,整合高于一切,不要再简单的做垂直分工了。

03:19

主持人

  高院长是多么的激情澎湃,这就是欲罢不能,我也要感谢组委会设置这样一个论坛,我们终于今天在房地产秋交会的论坛上第一次那么过分拘泥于讨论房价的高低、政策的松紧,也不再过于拘泥的指导现在买房还是将来买房,我们有灵魂的超脱,有思想的提升,我们要感谢组委会。最后也要感谢今天来到现场的各位朋友,我想高院长也是这样的想法,因为今天是节假日,大家放弃休息来到这儿,我们一起来关注我们生活、工作的这座城市,来回望它走过的历程,记得,当初在政治家手画一个圈的时候,春风之夜诞生了这个城,但毕竟政治家的这个“试管婴儿”现在已经长大了,面临许多新的诉求,我们想它所有的困惑以及它所有未来成长的基石都在于它成熟了,在成熟的根基上生长,哪怕有一些烦恼也是成长的烦恼,高院长给我们指引了思考的路径和方式,我们大家一起来探寻,来探究,来追寻这座城市的未来,每个人身边的幸福和自己心中的幸福。谢谢大家!

11:45

房掌柜

论坛开始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