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长沙房产研究中心获悉,1-4月长沙市商品房新增上市量同比超过80%,销售备案量同比超过65%。目前,长沙市房价仍呈上扬趋势,但涨幅已有所减缓。图为长沙市湘江沿岸正在兴建中的商品房小区(5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龙弘涛 摄
进入5月份,在国务院和部分城市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重压”之下,一度高烧的楼市似乎进入了“冰冻期”:中介市场门可罗雀、银行拧紧信贷“龙头”、楼市重现打折促销……
尽管一些城市房价猛涨势头有所趋缓,但人们也发现,不少地方调控政策仍“按兵不动”,房地产商降价仅属“少数行为”,银行放贷“暗门”五花八门,种种迹象均表明房地产市场仍处深度博弈状态,房价“坚冰”能否解冻,中国楼市能否回归“平稳健康”,仍然扑朔迷离。
“地方版”调控跟进楼市进入“冰冻期”
到目前,北京、深圳、青岛等热点城市已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相比“国十条”,实施更严厉的信贷政策是“地方版”调控政策一大特点。
4月30日,北京市出台了“最严厉”的“京十二条”,除了暂停第三套房贷、限制外地人购房措施外,首次提出了同一家庭限购一套新房的“限购令”。5月5日起,北京市公积金贷款购买二套房首付提升至五成,公积金购第三套房暂停发放贷款。
5月6日,深圳市楼市调控新政策出台,包括执行差别化信贷政策、限制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推行人才安居工程等。
“地方版”调控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楼市观望情绪浓厚,房地产交易陷入“量减价滞”状态,部分地区楼盘价格出现松动。中国指数研究院对35个城市的监测结果显示,上周(5月3日-5月9日),有26个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下跌。
楼市博弈加剧房价“坚冰”仍未“解冻”
随着“地方版”调控政策显现一定的“杀伤力”,楼市遇冷,但专家提出,目前楼市正处于政府、银行、地产商、购房者的多方博弈状态,观望情绪浓厚,房价并未出现整体松动迹象。
现有调控政策的“执行力”遭遇考验。记者最近以购房者身份走访了楼市,结果发现仍有不少曲线炒房的“暗门”。一是通过个人消费贷款的方式“绕过”住房贷款;二是无房户同时通过不同银行购买多套房均可享首套房优惠。一位银行业人士说,购房者可以通过个人消费贷款、透支信用卡、小额无抵押贷款等方式获得资金,银行只要有利可图,大多不会拒绝。
尽管部分地区出现了房价回落迹象,但波及面和降价幅度有限,多数房产商对降价仍“保持沉默”。
楼市遇冷,是否会对相关联行业产生波及效应?一种观点认为,当前调控政策不可能持久,因为楼市停滞将波及钢铁、水泥、家居等相关行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政府将很难承受经济压力。
房价“理性回归”仍需综合施治
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说,如果房价降不下来,政府还会继续出政策。不过,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前的调控措施仍属权宜之计,从长期看要推进中国房地产市场步入“平稳健康”发展,仍需一个更加成熟、系统的政策框架和制度设计。
“北京楼市调控的当务之急是增加土地供给。”SOHO中国董事会潘石屹认为,此次北京之所以出台如此严厉的政策,一个原因就是商品房存货缺乏。北京商品房一年的销售量为20万套,但目前真正能拿出来出售的房子只有三四万套。
政府与房地产业的高度关联能否“松绑”,在本轮楼市调控中值得关注。潘石屹说,中国的开发商与政府、银行的关系在2008年底曾有调整机会,但未过太长时间,一些地方政府和银行即开始“救市”行为。
保障房建设力度步入快车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透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2010年到2012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这个规划将在今年7月底以前向社会公布,主要包括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计划的内容。
开征房地产保有环节税收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如何提高可操作性、避免“误伤”普通购房者权益是必须把握的原则。
遏制房产投资投机要堵疏结合,必须拓宽投资渠道,否则炒房资金从大城市撤出后有可能向二三线城市转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说,这是关乎金融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据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