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上海本地人都不知道“花园石桥路”这样一条马路,但90%以上的上海人和来过上海的外地人肯定都来到过这条路上。
花园石桥路最东头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沿着这条路向西,会穿过金茂大厦,金茂对面是正在建造、建成后亚洲最高的上海中心。这条很多人叫不出名字的街道,穿起了陆家嘴一系列最重要的地标建筑,在路的西头,就是临黄浦江而建的汤臣一品。
17年前的浦东,没有耀眼的地标建筑,也没有今天这样的高楼林立,但已经吹响了开发号角的浦东,依然吸引了一些慧眼独具的拜访者——汤君年是其中一位。当汤君年先生携妻儿第一次踏上浦东的泥泞土地时,这里只有一片比人还高的芦苇荡。“我是拍电影的,我觉得自己很有想象力。没想到,真正有想象力的是汤先生。他指着一片芦苇地告诉我说,这里就是将来的汤臣高尔夫球场、汤臣国际俱乐部和汤臣高尔夫别墅。”汤君年先生的夫人、如今的汤臣集团董事局主席徐枫女士至今仍对1992年“参观”浦东的情景历历在目,而这段经历也成为她与汤君年先生“浦东拓荒者”身份的有力见证。
结缘
1992年4月,汤君年从香港飞到北京,探望正在拍摄《霸王别姬》的徐枫女士,受到时任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的王兆国接见。王兆国在人民大会堂上海厅请他们吃饭,并建议他们到上海看看。
祖籍上海浦东南汇的汤君年接受了这一建议,飞到上海。当时的上海市领导接见了他,并向其详细介绍了上海及浦东近期的发展和远景规划。当时,浦东开发刚两年有余,百废待兴。
在参差的农田和零散的农舍边,在不到20米宽的龙东路旁,在几乎被淤泥塞满的张家浜河两岸,汤君年先生放眼远眺,竟看到了整齐笔直的世纪大道、造型优美的浦东国际机场、迅速崛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
为什么投资浦东?汤君年曾有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浦西是一张已经有很多图画的图片,而浦东则是一张白纸。被人说是具有“闻地”本领的汤君年,喜欢“造城”而不是盖楼,空白的浦东正好可以让他尽情施展。
在汤老先生的长子、如今是汤臣集团执行董事的少帅汤子嘉的回忆中,汤老先生当时指着浦东那一片荒芜的土地说:“汤臣集团将要在这块土地上建造上海最好的房子。”17年后的今天,汤臣高尔夫别墅已是上海市区内唯一的高尔夫别墅项目,众多国际买家趋之若鹜。
拓荒
汤臣选择了上海浦东,上海浦东也选择了汤臣。
原本订了香港北京往返机票的汤君年一行,在上海一呆就是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汤臣拿下了浦东的第一个国际标——陆家嘴二环一号地,这个地块今天已经建成汤臣金融大厦。
为了能在浦东顺利扎下根,汤君年把自己的精力全用在了这次招标上。汤臣的标书得分排列第二,但加上专家评定的其他指数,终于如愿以偿跃居到第一位,拿下了国际金融大厦这个令世人瞩目的项目。
当时,国家刚刚宣布开发浦东,连一些官员都不相信浦东能成功,但汤君年却已认定这里会是上海“曼哈顿”,并决心为这里成为曼哈顿奋斗下半生。
继汤臣金融大厦中标之后,汤君年在浦东又做了两个令人震惊的大动作:1992年7月9日,汤臣在浦东高尔夫球场的项目竞争中再度中标,以3090万美元为代价。汤臣甚至为此多付出了1000万美元,因为汤君年听说有个日本财团也要竞标,所以加价不想让日本人拿走。后来,围绕高尔夫这块地,他又买了0.5平方公里的“芦苇塘”,作为日后汤臣豪园高档住宅区的用地。
在这么短时问内,一下子用掉一亿多美元,自然使人感到震惊。而让人更难以理解的是,这两块地当时的状况并不能让人十分满意,分列在龙东路两旁,北边的一块荒草丛生,积水遍地,是典型的沼泽;南边的一块,土石裸露,起伏不定。夹在中间的龙东路,被三八河隔成了两段,路两边野草的长势远远超过过往车辆的气势。虽然,按照规划,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将成为上海市的高科技园区,但园区到底什么时候启动,能不能发展起来,都还是个未知数。
汤君年却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坚信浦东新区肯定会发展起来,上海是长江流域的经济龙头,当时整个长江流域的GDP占了中国的四分之一;上海拥有中国一流人才的优势、国际化程度高,政府办事规范,因此上海有这样的实力和信心。仅此一年,汤臣集团一口气拿下浦东的5个地块,在进驻浦东的第一年投资额已达5亿美元,毫无争议地成为当年在此投资规模最大的台商。
在随后4年中,汤臣集团倾力投入上海浦东开发,甚至卖掉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股份。选择坚守上海的汤君年为表明决心,甚至在1994年将上市公司名称改为浦东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在投资初期,汤臣开发了20余个项目,投入资金18亿美元。上海市区惟一的高尔夫球场、浦东第一家五星级饭店、浦东第一家甲级涉外写字楼均出自汤臣之手。
绝境逢生
1995年,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已将6亿美元的财力全部投资到浦东的汤臣集团也面临了巨大的财政压力。更让人头痛的是分布在浦东新区的在建项目,有的才付了一半地价,有的已经开工建设,有的刚刚入驻工程队……项目的进一步开发,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如果资金接济不上,这些项目就不得不中止。
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汤臣在浦东最困难的时候。那时浦东房产项目销售资金回款减慢,“我当时还在美国读书,最困难的时候,差点连学费也付不出。父亲处在各种压力下,容颜憔悴,看了让人揪心。”汤子嘉回忆。
徐枫甚至一度患上忧郁症。后来她这样评价这一段历史:“公司资产一栋栋变卖丢进来,银行又不肯借钱,还差一点被国营企业收购。包括我在内,全公司的人都动摇了,只有我先生坚持,我问他为什么,他只说:浦西是一张已经画好的画,而浦东只是一张白纸。就是他这么坚持,让我们熬了过来。”
面对一般人无法承受的压力和困难,汤君年的头脑格外清醒,苦撑向前。每当汤臣集团快要撑不下去,他就收听广播,研究国家宏观走向和经济政策,中央和各地政府的重大经济动作。通过这些,他坚定了渡过难关的信心:中央政府改革开放浦东的决心没有改变!浦东成为经济中心的前景也不会改变。
在这段时间内,汤臣的坚守也感动了上海市政府部门,政府给了汤臣极大的帮助和鼓舞,多次亲自出面为之协调与政府各部门的关系,指示有关部门特事特办,给汤臣创造最为优惠的条件。上海市台办副主任张志群领着一班人,拜访一个又一个银行,努力为汤臣争取贷款。浦东新区领导到香港出差,都要抽出时间来看望汤君年。有一次,浦东新区区长胡炜来到他家,汤君年想向胡炜解说自己在香港陷入司法纠纷的缘由,胡炜却不让他讲,只是握着他的手一字一句地说:“汤先生,我们相信你,我们希望你早日回到浦东。”
当时,汤君年感动得说不出话。
几年苦斗之后,汤臣集团终于迎来了春天。2000年,跌到谷底的上海地产市场开始逐渐回暖,汤臣终于结束了困境。而浦东也真正发展起来,这令汤君年和徐枫无比欣慰。
责任与未来
在汤老先生的经营哲学里,房地产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种实践城市价值逻辑乃至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有力工具。所以汤臣集团自1992年投资浦东以来,一直致力于为浦东引进和建造国际级的配套项目(包括高尔夫、酒店、写字楼、顶级大宅、保税区等),正是这种经营哲学的体现。
由于汤君年先生和他的汤臣集团对浦东开发所作的巨大贡献,1996年11月,上海市前市长徐匡迪授予汤君年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其后他又获得“浦东新区荣誉市民”的称号。1998年,汤臣集团获得了上海市“六好台资企业”称号。1999年4月,浦东新区管委会更表彰汤君年为“对浦东新区开发作出积极贡献的境外人士”。
这并不仅仅因为汤臣集团是最早响应国家浦东开发战略的外资企业之一,事实上,从1992年进入上海,汤臣一直专注于浦东的建设,至今已经有17年。一个企业在如此漫长的一段时间跨度中,能这样聚焦于一个区域的开发建设的例子并不多见。
在使命感的驱使下,汤臣集团投资浦东的行为并不是房地产逐利的行为,也不单纯遵循拿地、建房、卖房获利的商业逻辑,而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规划和开发置身于国家大开发之中,融入并主动参与其进程。
“父亲一直教导我们眼光要放长远,汤臣不是炒房者,是经营者。”汤子嘉回忆道。而正是拥有这种理念,汤臣与浦东血脉相连,永不放弃,一直固守着心中的梦想。“上海给了我发展的巨大空间,给了我那么多一流的项目,又给我提供了一流的人才,我当然要在这里大干一场!”这是汤君年先生生前经常对他的亲朋好友说的话。而今天,真正的浦东蓝图才刚刚在汤臣面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