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二月底,罗湖棚改项目正式破土开工,最先进行的是土石方工程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安全是棚改工程的重中之重,不只是我们团队,每一个棚改人都肩负着重担。既要保质保量,也要按期交付。”这一年来,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岩土设计研究所副所长胡俞晨跑遍了棚户区的每一个角落,在图纸通过4轮专家评审并付诸施工后,他终于舒了口气。“这一年来整个团队几乎没有休息过。”
实际上,胡俞晨对于罗湖的棚户区并不陌生,十几年前深圳就曾经对这里的地质灾害进行过评估与局部治理。“当时只是局部进行一些修整,不像这次全面彻底。”在胡俞晨看来,罗湖棚改项目的难度很大,首先是涉及的单位众多,设计的图纸需要不断地调整磨合;其次是这里地形复杂,有的边坡落差达到20层楼之高。“棚改片区部分高边坡基岩以凝灰质砂砾岩为主,从地质上来说属顺层结构面,滑坡风险较高,因此我们采用了抗滑桩对其进行边坡支护,使其受力与建筑物分离,发生的位移不会作用在建筑物结构及道路上,降低安全风险。”复杂的不只是地形,还有现存的各种设施。“这里有防空洞、供水管、电缆等,我们需要在保存好现有设施的情况下做好表里排水,实现水土保持。”
除了安全,景观也是胡俞晨团队所需要考虑的。他表示,项目借势利用周边的自然山水环境,引入“城市修复、自然修补”规划原则,依山就势利用场地自然高差,打造一个业态完善、空间灵活的绿色生态型社区。如木棉岭片区以用地北侧的蚊帐顶自然山体为依托,着力营造两条贯通园区的“十字型”景观带,结合多处景观节点,形成了“一山、两带、多庭院”的规划格局。布心片区则通过精心组织的视觉通廊将景观资源有效地渗透到各个地块之中,自然景观与社区环境高效融合,共同构成了“两山、双园、四中心、多通廊”的规划结构。“在安全防护的基础上,我们还根据季节和色彩的不同对边坡进行了植被搭配,从而形成层次丰富的视觉落点。”
以人为本,打造“五心”服务团队
去年底,罗湖棚改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在去年棚改协商签约阶段结束后,我们就考虑成立棚改服务中心,后续为被补偿人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区委书记贺海涛要求我们做好‘五心’服务,我们的大门向当事人是打开的。”棚改服务中心负责人乐知表示,该中心将树立“爱心、真心、热心、细心、耐心”的“五心”服务意识,为棚改当事人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一站式”服务。从今日起,棚改服务中心将协同三个片区原各网格,全力为被补偿人服务,做好安置房套数和面积组合确认这件大事。
除了确保被补偿人的安置费及时到位地发放、对个人原因而导致的履约事项变更进行追踪服务等,棚改服务中心也承担做好工程联络对接、为后期选房入伙做准备等服务。该中心的功能不仅体现在线下,在线上同样建立了畅通的渠道,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号与服务专线,被补偿人可以便捷查询相应的事项进度,咨询疑问与反馈诉求等。
乐知还提到,下一步该中心还计划设立沙盘,让当事人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来家园的规划。“我们还设想应用VR手段,让当事人可以更身临其境地选房。”乐知表示,该中心将做好主动服务,为补偿人做好前瞻谋划。“我们准备向被补偿人征集小区楼栋的名字,让他们为自己的新生活命名。”乐知表示,希望在罗湖棚改服务中心,每个被补偿人都能看到未来家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