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

筛选
当前位置:深圳房地产网  > 楼市聚焦 > 楼市快递
分享到
微信扫码分享
房掌柜小程序端

房掌柜小程序端

点赞(0)
收藏

善益之行让美新生 满京华追寻遗失的美好

来源:房掌柜  梁津 深圳房掌柜  2018-09-03 10:08:33
[摘要]“满京华·善益”一个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推动艺术教育发展,面向全民的开放性公益平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蒙古包如云朵般散落,牛羊成群、骏马奔驰……内蒙古,一个极具想象力和文化特色的城市。它,悠远厚重,神秘而又神圣,既有辽阔草原赋予粗狂而深邃的生活质感,又有民族特色带来浓厚悠久的文化传承。

  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就是它的文化。8月17日,满京华“善益之行让美新生”走进内蒙古大草原深处,去探寻散落在大地之上的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站:内蒙古展览馆

7_副本.jpg

  内蒙古展览馆是内蒙古第一座大型、综合性的展览场馆,其建筑上独有的民族风格使她成为呼和浩特的标志性建筑。在展览馆馆长的带领下,“满京华·善益”团队一行开启了与内蒙古传统艺术的第一次对话。

9_副本.jpg

  在展览馆的一间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各种颜色鲜艳的蒙古族服装和已经编织或刺绣好的饰物。王馆长告诉我们,蒙古族服装的颜色大多采用蓝、红、绿等色彩,因为这象征着内蒙古的蓝天、鲜花和草原,同时也体现了蒙古族人的奔放、豪迈的性格。

  与“满京华·善益”团队同行的著名设计师杨加禄老师表示,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同身受,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多样化是与众不同的,我迫不及待的想去探索草原深处,了解蒙古族更深度的文化根源。

  第二站:王府刺绣

18_副本.jpg

  不同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服装、服饰,它们构建了生活的日常,也组建了独特的仪式感。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是内蒙古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蒙古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之一。

  在科尔沁右翼中期,“满京华·善益”团队走进图什业图王府,去探寻蕴藏在王府刺绣里蒙古族的生活仪式。

16_副本.jpg

15_副本.jpg

  图什业图王府衣饰、刺绣来源清朝,是图什业图王府世袭传承的一种蒙古族传统美术武艺。在蒙古族的鼎盛时期,制作的绣娘只服务于王府,而后随着权力阶层的瓦解,王府刺绣开始走向民间,并不断被改良。

  曾主要运用于华贵服饰之上的王府刺绣,隆重而充满仪式感。在传播到民间后,经过普通民众的改良、简化图案。如今,王府刺绣已经被广泛运用到蒙古族服装、装饰画、背包等众多领域。

  王府刺绣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制作王府刺绣的绣娘从当初的王府专属变为了普通的蒙古族人。科右中旗作为全区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聚居旗,农牧民多使用蒙古语,与外界沟通语言不畅,外出务工受限,农牧民一般只能在家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缺乏更多的致富门路。

  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大代表白主任表示,母亲从姥姥那里学会了刺绣,自己也从母亲那里将它传承下来。王府刺绣可以修身养性,自己家中从姥姥到母亲、再到姐妹,没有一个不会刺绣的。

  而现在,她又将这项技艺教授给更多的蒙古族人,让它得以更好的传承下去。

17_副本.jpg

  白主任建立了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扶贫车间,采取“企业+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以刺绣扶贫车间这个平台,把擅长刺绣的人们吸引进来,培养出了200多名靠传授技艺、吃手艺饭的绣工技术人才,形成了28个刺绣产业村。

  一团彩线、一根绣针、一块布料,有的人靠刺绣脱贫,有的人靠刺绣致富,还有的人因此走上了“艺术人生。”

  “粤绣、蜀绣、苏绣等刺绣都是以柔美细腻著称,而王府刺绣将刺绣的细致与蒙古族的粗狂相结合,充满了戏剧冲突感,也成就了它独有的韵味。”杨加禄老师表示。

  第三站:马头琴

  马头琴,琴身木制,长约一米,蒙古语称"绰尔"。作为蒙古族的重要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独特的马头琴造型,低沉悠扬的音色,配以蒙古族人民粗狂浑厚的唱腔,仿佛在述说着悠久的蒙古历史,更表达着蒙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远方客人的无限祝福…

  美好的声音应该为更多人所知所享,“满京华·善益”与马头琴匠人一同开启一段与声音有关的非遗之旅,推动它穿越草原,飘向更宽广的远方。

  马头琴蒙籍传承人陈海林师傅告诉我们,由于自己从小爱好马头琴技艺,99年就开始在通辽艺术学校学习马头琴专业,之后的20年也一直在从事马头琴事业,目前经营了一家琴行,平日里自己做的琴都会拿到琴行去卖。

  打造一把马头琴显然并不容易,陈师傅告诉我们,制作马头琴的木材都是长白山上的五角枫,从选料、下料、成型、雕刻、组装、打磨,一直到调音、上漆等等,前前后后七八十道工序,陈师傅的手工作坊里摆放的各种工具就不下四五十件。

  陈师傅说,面板、背板、侧板、指板、共鸣箱角度,做琴不仅仅是用料、做工苛刻讲究,更需要用心去做、具有地域特色,否则,做出的琴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和灵性。琴弦也有讲究,三根弦的琴不如两根弦的琴音色独特。目前,他自己所用的马头琴已经跟随了他17年之久。

  马头琴虽然是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目前仍然会演奏的人已经不多了,能亲自动手打造马头琴的人则更少。陈师傅说,马头琴凝结的是蒙古族人重要的文化与历史,自己能做的就是将它当成自己的事业一直传承下去。

  陈师傅也一直是如此做的,目前在向陈师傅学习马头琴演奏的学员中,年级最大的四五十岁,最小的只有12岁。

  在见证了马头琴的厚重与空灵后,杨加禄老师表示,马头琴有如内蒙古人的性格一般,质朴而深沉。让艺术从启蒙开始,这是延续传承最好的方式。希望更多的人能将他们带入城市、带入课堂。

  第四站:突泉剪纸

  剪纸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广泛存在于各个地区,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着浓厚的地方特色。“突泉剪纸”作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之一,富于浓郁突泉本土特色,并与时俱进,在创作上能够体现时代特色、政策精神。既有我们熟知的十二生肖,也有以蒙古族传说为题材的“连环画式”剪纸。

  突泉剪纸非遗传承人赵日霞女士说,以前,剪纸对于当地人来说是一种表达方式。节日气氛、个人情感都可以浓缩到一张纸上。他们所要表达的事蒙古族人对草原生活的热爱。

  为了更好的将剪纸文化传承下去,赵日霞成立了手工剪纸艺术坊。不仅开设中老年妇女手工剪纸培训班,还有学生假期培训班,她告诉我们:“每天从早上到晚上来学习剪纸的人很多,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五六岁的小孩。”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这样,突泉人用一把小剪刀,剪出来一幅图画,剪出来一个文化。

  “现如今剪纸大多数是用电脑切割技术来高效的制作,更多的是工艺品的量产。而突泉剪纸艺术更大的价值在于‘剪’的过程,而非‘纸’的本身。脱离工艺品的层面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精神文化符号,这才是剪纸艺术生命力与质感的所在。”杨加禄老师表示。

  第五站:突泉草编

  草编,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是利用各地所产的草,就地取材,编成各种生活用品,如提篮、果盒、杯套、盆垫、帽子、拖鞋和枕席等。

  被大家广泛所知的就有河北、河南、山东的麦草编,上海嘉定,广东高要、东莞的黄草编,浙江的金丝草编,湖南的龙须草编及台湾省的草席等。

  内蒙古的突泉草编作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了时间的验证,在生活中磨砺成型。

  生活在北方的人或许对此并不陌生,印象中小时候家里的生活物件大都是随地取材,用高梁草扎扫把或许是最为普遍的事情。突泉草编工艺传承人王翠花的家门口就有一片编织草编用的高粱地,王翠花一家的生计也来源于他们制作的草编。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现代化的清洁用具逐步取代了草编在生活中的位置。但是在突泉,草编技艺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当地人耐以生存的技能。王翠花已经从事草编制作十几年,从刚开始学习到成为传承人,丈夫在中间起到了很大的助力,从以前默默的支持到包揽所有家务,唯一不变的事夫妻俩一如既往的朴实善良、真诚踏实。

  在与传承人的对话中,杨加禄老师想到了自己儿时母亲也有制作草编的技艺。他表示,这些技艺本身就是传统生活精神的象征,也是“善益之行”所希望找寻到的另外一种可贵的文化遗产。

  第六站:羊毛毡

  如果说王府刺绣是蒙古族人的华丽与富贵,那羊毛毡应该就是他们的温暖与踏实。蒙古包、床垫、马靴、被子等生活用品里都有它的身影。

  据悉,羊毛毡的制作工序复杂,操作难度大。学徒往往需要从打钉工开始学起,到做鞋垫、马鞍等小物件,最后才能染指大型毡。

  缓慢的工序、纯天然的制作原料,在推崇人文关怀讲究天然健康的当下,蒙古族羊毛毡用一种极富价值的工艺,输出着一些与其价值不等的产品。

  一位制作羊毛毡超过30年的传承人告诉我们,羊毛毡技艺是自己生活的源泉,依靠着制作羊毛毡,他不仅解决了全家的生计,还供五个大学生完成了学业。虽然现在学习这门技艺的人也越发稀少,但是自己还会继续坚持下去,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让这项技艺不会面临失传。

  第七站:扎赉特民歌

  天有多高,水有多长,歌有多少。在大草原上除了满眼的绿,还有那穿透草原的蒙古长调。

  在大兴安岭南麓,碧波荡漾的绰尔河畔,科尔沁草原与松嫩平原的交汇地带,有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扎赉特旗,这里被人们称为长调之乡。

  扎赉特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发祥地之一,欣逢喜日佳节,无论大事小事,当地蒙古族群众都会用歌唱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

  在扎赉特旗的巴彦乌兰苏木,我们邂逅了扎赉特旗长调及四胡的传承人,听他们讲述了一段与蒙古族音乐有关的故事。

  扎赉特长调民歌具有鲜明的民俗性,堪称一副绚丽多姿的民俗生活画卷。从牧民的草原游牧劳动,到农民的田间耕耘;从男女之间的纯洁爱情,到盛大的婚礼仪式;从母亲摇篮曲、儿童的嬉戏歌舞,到丧礼仪式上的安魂曲;从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到王府、牧场的武装起义,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当地蒙古人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

  长调传承人敖金花老人说,自己从出生就开始听长调,从小跟随家人一起学习,以至于后来孙子的摇篮曲也是长调。在她的影响下,全家人都会唱长调,他们一家也是当地的长调世家。

  杨加禄老师听过扎赉特长调后不仅感叹,扎赉特长调民歌内容丰富,腔多词少,旋律悠扬而多样,曲调婉柔,节奏感舒缓,高亢奔放,是扎赉特民歌精髓,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除了扎赉特长调民歌,与长调民歌相伴相随的还有一种乐器—四胡。四胡,也称为“胡琴”或“提琴”,源于古代“奚琴”。与二胡属“同源异流”的两种乐器,奚琴传入中原后,逐渐形成了二胡的样式及演奏技艺,而在北方蒙古高原则逐步形成了四胡的演奏风格。

  在访问是我们发现,蒙古族人学习四胡并不需要乐谱,掌握一定技巧后就会跟随情绪即兴发挥。与传承人一同接受访问的蒙古族小朋友,只用了8天的时间就学会了9首曲子,这或许就是深藏于蒙古族人血液里的天赋。

  小结: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蒙古族及其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适应周围环境、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秉持天人合一、崇德向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思想理念,共同创造了体系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京华·善益”一个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推动艺术教育发展,面向全民的开放性公益平台。历时9天,跨越4000公里。从呼和浩特到阿尔山,从乡村城镇到草原深处,满京华“善益之行”用艺术的独特视角,去发现传统的美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梁津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楼市爆料寻求报道,请点击这里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房掌柜赞同其观点。

新闻排行

  1. 1200+品牌集结、90+首进落地!新城控股青岛即墨吾悦广场焕新城市消费
  2. 2 2025深圳国际车展即将启幕 品牌荟萃亮点纷呈
  3. 3深圳特发与正大操刀旧改 香蜜湖度假村变身记的前尘往事
  4. 4多地蓄力销售旺季 接力派发购房补贴“礼包”
  5. 5全网刷屏25亿次的戈壁巨型艺术IP 首次亮相2025深圳国际车展
  6. 6坐地铁,逛游园,邂逅深铁社群美邻节满满温情
  7. 7深汕合作区4宗地,10月29日将出让!总起始价1980万
  8. 8深圳等五城实现不动产登记“跨省(城)通办” 目前已与30城签约
  9. 9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出台政策超470条 持续巩固房地产止跌回稳
  10. 10商业容积率下调,196万平!香蜜湖度假村旧改规划获批

新闻推荐

  1. 1购房补贴、定向礼包 多地“金九银十”楼市优惠加码
  2. 2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出台政策超470条 持续巩固房地产止跌回稳
  3. 3深圳上周新房成交量下滑 项目入市节奏加快
  4. 4深圳等五城实现不动产登记“跨省(城)通办” 目前已与30城签约
  5. 5深汕合作区4宗地,10月29日将出让!总起始价1980万
  6. 6宝安中学高中部改扩建项目规划获批!新增建面超2.8万平
  7. 7深圳特发与正大操刀旧改 香蜜湖度假村变身记的前尘往事
  8. 8万达集团及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 内部人士: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
  9. 9上海住宅新规:阳台“半计容”取消8平米限制
  10. 10一线城市公积金政策持续调整 多地提取范围扩至二手房

楼盘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