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跨度23年,持续41届的深圳房博会,在过去的22年里,一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演变的风向标。过去的22年里,深圳房博会以做“消费展”为定位,搭建开发商与置业者的沟通交易平台,成就“中国地产第一展”美名,是为典型的房博会1.0版;2014年,深圳房博会审时度势,以“专业展”为崭新定位,智慧升级,力图在更宽广的产业链上创新打造中国房地产的超级“朋友圈”,搭建一个面向业内人士核心资源和关键信息的沟通交易平台,蜕变成为房博会2.0版,这种转型升级,又将烘托深圳成为中国房地产会展行业发展历程上的“变革先锋”。
土地与资本联姻,打造“中国土地第一展“
房博会2.0版,不会再像传统1.0版关注参会置业者的人数,而是更强调让匹配的人、合适的地产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和更多可能。问题是,专业展到底要为哪些人士服务?又该重点聚焦产业链条上哪些环节?对于上述问题,本届房博会以商业模式的创新作出答案——即聚焦在房地产价值链的前端(土地)而提供服务,致力于打造“中国土地第一展”,并依托“土地”这一稀缺性产品串起中下游的房地产开发商、金融资本、地产服务商、建筑规划与设计、集成非毛坯与装饰等相关产业。
这盘棋下得很大,其中土地显然是重头戏,是龙头,房博会2.0嫁接土地与资本两大“朋友圈”的联姻。至于本届展会为何选择“土地”作为突破口,笔者认为有三点原因。
首先,土地是房地产产业链上最前端的一环,也是风险聚集的环节。土地是刚需,就好比做面包没有面粉怎么行,不客气的说,中小型开发商若是后期拿不到土地,生存都会面临问题;另一方面土地还是重资产,高地价时代土地环节是开发商投入成本多、投资失误多的敏感环节,地拿错了,可能后面补救都无济于事。其二,土地是房地产项目价值链上最重要的“利润决定区”,作为第三方平台机构,从资源整合角度而言,越往项目开发价值链前端整合,其整合的资源力度越大,价值也越大;而往后到规划设计、工程建造、营销策划、物业管理等,越往后端,整合的价值相对越少。其三,拿地确实非常重要,但开发商在拿地,尤其是全国拿地时,又面临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虽然有些城市建立了土地交易市场,但多是封闭的地方性市场,信息渠道不畅,且不同城市的土地在跨区域营销上存在较大的障碍;而开发商若是主动到其他城市寻找土地、拓展市场,一般没有半年时间基本摸不到门路。整体来说,土地交易双方急需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个透明的、长期的、公平的沟通交易平台。
中国土地第一展,不仅会加速全国土地市场信息的透明化,有效减少土地与资本对接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这无疑不仅不会抬高地价,而相反会倒逼土地与资本两大要素更加理性的选择,对于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公平、透明化发展是举重轻重的一笔。而41届深圳房博会正是这一历史使命的“变革先锋”,他既是对当前全国缺乏一个公开土地交易平台的快速响应,也是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在考察世界各国房地产类展会发展后的一种理性布局。
虽是转型的第一次亮相,但土地与资本两大朋友圈都很“买账”,据悉,本届房博会已联合国内三大经济带、全国60多个城市,串联各城市土地储备运营机构、国土局、开发商、投资商以及各类地产服务机构一起参展、参观,初步估计8月19-21日参与房博会交流的将有200余城市和近2万专业人员。
深圳房博会,更是中国的房博会
诚然,本届房博会在深圳举办,但由于其土地参展城市所涉区域已经涵盖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中西部等,更有甚者,其中来自2000多个地区的国际高端不动产投资展早已辐射全球……因此,他早已不仅仅是深圳的房博会,实质已升华为“中国房博会”。举办房博会,深圳——也有他独特的优势。
首先,房博会主办方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作为政府事业单位,本身就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效应。反观有些房博会,由于缺乏官方机构直接参与,往往过度商业化。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中,土地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市场要素,本身就需要官方一定程度监督,而在房博会运营中,主办方也会保持一个更中立的态度和平台服务商的立场,为买卖双方服务。
1天前
1天前
1天前
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