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宝安管理局公示了《深圳市宝安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草案)》”),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询意见。
《规划(草案)》以“战略引领 明确向湾发展定位”“区域协同 发挥核心引擎功能”“生态优先 奠定自然山海底色”“以人为本 塑造和美幸福家园”“创新驱动 建设产业发展高地”“风貌塑造 彰显魅力特色城区”“强化支撑 构建通达韧性城区”“注重实施 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八个篇章,科学前瞻描绘宝安区面向2035年的城市发展蓝图愿景。到2035年,宝安将建立更高层次的高水平开放型创新发展框架,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环境、创新能力、开放水平、人文环境、宜居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区,面向湾区的辐射带动力日益增强。
《规划(草案)》显示,至2035年,宝安区规划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445万以内,指导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划管理服务人口上限为550万人,有序安排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配置。
《规划(草案)》按照国家要求,落实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3.7506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66.12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258.71平方公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规划(草案)》显示,宝安将落实前海、临空经济区等重大空间发展战略,坚持轴带引领,深度融入“黄金内湾”发展格局,推动构建“两心三特、两轴四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城市开发格局。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宝安将整合生态资源,构建山、河、海、林、田相互融合的生态空间基底,形成“一心、一核、两带、多廊、多点”的生态空间结构;引领城市向海发展,规划形成生物岸线、生态恢复岸线、人工岸线3类海岸线类型;同时,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到2035年,新增生态修复面积3.8平方公里。
《规划(草案)》提出推动城市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到2035年,实现居住建筑建成量1780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0平方米;高质量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到2035年,实现幼托学位数达17.8万座、义务教育学位数53.4万座、高中学位数14.4万座、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4万床、养老机构床位数2.38万床等。
围绕产业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以“1引擎、2中心、3平台、4片区”为抓手,通过优化布局、提升能级、创新支撑、服务赋能,加快推动全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规划(草案)》还提到,依托宝安区“大山大海、小径密涌”的空间资源特征,将构建通山达海的生态廊道,形成“1+1+3+18”的山海连廊体系,塑造复合多元的游憩网络;构建内畅达外的道路网络,到2035年,全区道路网络密度达到8.0公里/平方公里,建设“二十横十五纵”的干线路网体系。
目前草案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询意见,公示时间为2023年4月27日-2023年5月26日,共30天。社会各界可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宝安管理局网站等平台查阅,并可通过发送电子邮件、邮寄信件等方式提交相关意见。
来源:宝安日报
6小时前
7小时前
7小时前
7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