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

筛选
当前位置:深圳房地产网  > 楼市聚焦 > 谈房论市
分享到
微信扫码分享
房掌柜小程序端

房掌柜小程序端

点赞(0)
收藏

稳定房地产,最关键的部门开始发力了!

来源:李宇嘉地产笔记   深圳房掌柜  2025-06-06 15:55:57
[摘要]相对于进入“1%时代”的存款利率,很多存量资产的溢价显现,由此间接融资时代也会到来。

image.png

这一轮楼市的调整,金融端的收缩,大于产业端:

image.png

2022-2025年一季度,全国新房销售金额平均下跌13.38%,而同期开发商资金来源平均下跌15.15%。可见,行业流动性收缩非常明显。当我们基于地产的“强金融属性”来看待这个现象时,就会蹦出一个词——“金融加速器”(我经常提这个概念),这可能是影响地产的核心要素了。

也就是,抵押物财富效应下,流动性和房价相互加强,形成了地产周期。比如,房价上涨,提升其作为抵押品的价值,驱动流动性扩张,加速房价上涨;而房价下跌,局面就发过来了。

这可能就是当前面临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地产是高杠杆特性、资金密集性的。在我国,这个问题更明显。比如,我国的地产行业普遍通过预售制来“加杠杆”,甚至买地的钱也是融来的。信托、资产、私募等影子金融,长期来主要对接地产。因此,有机构就认为,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更像是的准金融机构。

因为,其资产负债率比较高,2021年楼市最繁荣的时候全行业为79%,头部企业达到80%以上。但同时,资产收益率(ROA)却比较低,高峰时期大概也只有2%-3%。因此,我国房企“高杠杆率、低回报率”特征很突出,要靠规模扩张(即“高周转”),才能把利润规模做大。

image.png

因此,就有了预售、前融,相当于拿购房者、游资的钱搞资产快周转,追求自有资金利润最大化。这和金融机构很类似,即吸纳储蓄资金去放贷,单位资金利很薄,但规模上来后盈利很可观了。问题是,金融机构有牌照管理、存款保险、防火墙,但实质上有金融牌照的房企,却不受监管。

因此,房地产上半场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很明显,这也导致下半场的流动性收缩局面更剧烈。2022年到现在,房地产体量迅速收缩,其另一面就是行业失血,去杠杆主要发生在两个层面:

被动去杠杆,即接济开发商的影子银行被砍掉了;

主动去杠杆,即债务和交付的硬约束下,资产折价交易。

image.png

今年一季度,新房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6%,300城土地出让金同比增长26.5%,逆转了此前连续下跌的态势,但开发商资金来源跌幅(-4.1%)比新房销售跌幅(-3.2)还要大。这意味着,去年四季度以来的楼市回升,在资金面方面的改观效果有限,行业“失血”的问题还在继续。

这可能是止跌回稳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行业新模式的实践,比如改善型好房子,在供给端的效率提升,正在稳定不动产价格,托举金融加速器,但其“小众化”的特征,难以托住流动性的收缩。特别是,债务硬约束、交付硬约束、债权止损,“旧模式”下庞大资产的贬值预期。

如果看美国的经验,其应对地产流动性收缩,主要从资产端与负债端并重的逻辑,来给行业“输血”。以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的操作为例,资产端主要是美联储进行资产购买,即收购地产MBS。在次贷危机前,美联储不持有MBS,2008年后通过QE直接干预住房信贷市场。

image.png

负债端是向(未来仍有持续经营潜力)问题机构注资,使其重回正常经营,突出表现在对系统重要性房企的注资。2008年7月,“两房”因持有大量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出现巨额亏损,股价暴跌超过90%,面临破产风险。2008年9月,美国财政部和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接管两房。

2008-2012年,美国财政部通过优先股购买,向“两房”注资2875亿美元,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两房MBS1.25万亿美元。2012年后,“两房”扭亏为盈,截至2019年已偿还超3000亿美元,超过注资本金。重要的是,流动性恢复,两房支撑约近年来60%的新增抵押贷款。

回到我国,不管是资产端的收储(收储土地、房屋),还是负债端的注资(给系统重要性房,比如2022年开启的三支箭企),从信贷、债券、股权三方面支持房企融资,但进展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就在于,防范道德风险、地方债务风险以及隔断地产对金融风险的无序蔓延。

当然,更重要的考虑是,我们要通过祛除旧模式(主动刺破)来告别房地产单纯规模增长的依赖。这就是2022-2024年以来发生的行业调整。但同时,如果考虑到上半场的杠杆是逐步加上来的,这是支撑行业体量和价格的核心力量。下半场,如果失血态势蔓延,稳定的压力是很大的。

image.png

预售转现售,预售“加杠杆”被取缔,自有资金拿地等等,传统的地产流动性派生机制基本被废掉了。

当下,只有探索出新的流动性派生机制,实现行业“止血”,创造“造血”功能,房地产体量收缩和止跌回稳的基础才能夯实。参考美国来看,1960年代,美国完成战后城镇化建设,房屋新开工(相对人口而言)长期下降,叠加2000年后人口增速显著下行,房地产融资重大改变。

即,从新增融资,转向再融资!

或者说,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50多年来看,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大体完成了“谁是主导”的地位的置换。从1971年计起,以储蓄机构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和以MBS和REITs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发生了乾坤大挪移,二者存量房地产贷款年化复合增速分别为5%和12%,特别是近年来REITs的扩张。

其中的经验是,每一次房地产的流动性出现问题,资产价格承压,都会有地产信用派生机制和产品创新:

比如,80年代利率自由化导致储贷机构出现风险,房地产流动性“失血”,于是就有了MBS的创新,让银行不动产信贷出表。

比如,90年代税收法案、预算法案改革,养老金等机构配置不动产等,催生了90年代美国REITs市场发展较快。

目前来看,REITs已成为按揭贷款的最大持有方,而且针对存量资产的批发融资,可以有效地满足更大面积的再融资需求。依托其灵活性、税收优惠、轻资产特性等等,填补了增量融资退潮后,再融资需求的巨大缺口,避免了个人或机构甩卖资产,也培育出了向黑石这样的全球龙头企业。

image.png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image.png

对我国而言,最大的启示,就是:

房地产的问题,本质上是金融的问题。当前,我国房地产救市效果不佳,那一定是流动性供给机制问题。结合供求关系重大变化,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必须在流动性供给机制上做创新。

传统的,以银行信贷为主,以不动产抵押为风控模式、授信审批依据的流动性供给机制,适应上半场的增量市场(新房开发为主),但不适应下半场的存量市场(存量盘活和利用)。

2021年主动刺破以后,旧模式下的资产迅速沉淀,由于其是资产属性主导的上半场的产物,不太适应居住属性主导的下半场的需求,加上我国房企的准金融性,导致资产沉淀和价格损耗。

由于我国的特殊性,类似美国在资产端和负债端的流动性供给救助,无法大规模落地,而止跌回稳又是地方的主体责任,导致陷入债务问题的房企、项目等,按市场化和法制化清算的进程较慢。这就导致资产沉淀规模不断扩大,资产价格持续性地损耗。

上面这四点,就是笔者认为的行业体量无谓收缩,止跌回稳基础待夯实的主要原因。

当然,形势也在变化!

5月15日,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这是我国房地产发展阶段转换的标志性政策,盖意见提出,从现在到2030年,要把城市开发建设的方式,从“增量建设”转型到“存量利用”,并打造为城市新的增长动力,房地产也将进入存量时代。

如果参照美国经验,从增量到存量的变迁,融资模式也将改变。对此,意见提出,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特别强调了完善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资产证券化产品、公司信用类债券等。

不久前的5月20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该文件有关情况时,金融监管总局对于新融资模式做了介绍:

指导金融机构深入理解城市更新行动的内在逻辑,准确把握新特点新要求,积极为城市更新行动提供丰富多样、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不同主体、不同项目、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金融需求。

指导金融机构对照城市更新行动的具体要求,抓紧研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制度流程、业务系统和绩效评价体系。

更重要的是,还要制定的新的城市更新贷款管理办法,这不是对某一个局部领域,也不是对某一项任务,而是聚焦城市更新行动本身,通过实施城市更新项目清单管理,明确金融机构贷款的条件和流程。

可以讲,这是适应存量时代,对抵押物支撑的开发贷模式的巨大调整。

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REITs产品提速了。

image.png

截至6月5日,据Choice统计数据,公募REITs的总市值已达到2019.91亿元,突破2000亿元大关。今年以来,共有7只公募REITs成立,发行总规模113亿元。细分领域首单公募REITs持续上新,进一步丰富了公募REITs资产类别。住房租赁REIT驶入“首发+扩募”双轨快车道。

image.png

城市更新的背景是什么?过去40多年,无论城市层面,还是房地产层面,我们做的主要是大开发、大建设。站在当下来看,各类建筑物足够多了,这是过去40多年我们拼命搞建设的成果。

但是,建筑的使用价值高不高、创造现金流能力强不强,这个方面在过去40年考虑的不够多,甚至没考虑过。

为何商品房市场止跌回稳的压力太大?

很简单,不管是使用(租住),还是创造可持续的现金流(出租、经营),很多建筑物这方面的能力太弱。而使用价值的自我评估,可持续现金流的折现值,这是决定不动产价值的基准。

大开发、大建设时期,由于需求大、价格上涨快,增量融资给了足够的投入,掩盖了使用价值不高、创造现金流的能力不足。但现在,到了考验使用价格和现金流的时候了。而开发阶段,过分强调的土地的稀缺性、规划蓝图人为创造的级差地租,到了实践层面,发现兑现不了。

于是,怎么膨胀起来的,就要怎么缩回去。

城市更新的本质,就是从物质层面的大开发、大建设,转向存量盘活和治理。包括,公共配套设施补短板,品质和体验的提升,空间利用效率的改进。比如,对某一个片区的物质空间、社会形态、功能业态等,进行全面再造,对其中的街区、厂房、车站、楼宇、文旅资源、公共设施,进行一体化的、全新城市设计,植入新业态、新功能、新场景等,进行功能整合、运营协调、肌理融合,提升人气、烟火气,这将带来空间价值的提升,也将产生可持续的现金流。

当空间价值兑现后,房地产止跌回稳也会水到渠成。对于这一过程,关键一步就是金融供给侧改革。5月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央行正式提出,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由此,也就有了REITs产品提速,以及5月20日发布会对城市更新融资的表态。

笔者认为,流动性供给渠道不断拓宽、供给机制不断创新,从而解决“失血”问题,这是房地产止跌回稳的长效机制。伴随房地产行业融资需求从新增融资转向再融资为主,REITs所代表的间接融资发展有必然性。对城市更新多渠道融资,让市场和社会资本参与进来,最典型就是REITs。

当然,REITs提了很多年,由于税制、底层资产的非标性、信托制度等制约,REITs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在冲突。但近期重要的信号,就是存款、十年期国债等无风险利率降到历史低位,并且还将下降,租金回报率开始高于无风险利率。加上租赁人口崛起,未来REITs大规模发行是在必然。

最后,存量盘活的城市更新时代,政府积极的财政投入,补上了短板,提升了配套,搞定了很多脏活儿、累活儿,不仅为市场资金投入扫清了障碍,也提升了存量资产的现金流创造能力和盈利能力。相对于进入“1%时代”的存款利率,很多存量资产的溢价显现,由此间接融资时代也会到来。

分享到:
责任编辑:谭琳琳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楼市爆料寻求报道,请点击这里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房掌柜赞同其观点。

新闻排行

  1. 1房掌柜播报:9.7一手住宅成交34套,成交面积3518.28平方米
  2. 2富力向债券持有人公布境内债重组方案 提供包括现金购回、以物抵债等五个选项
  3. 3深圳新政落地首个周末:中介线上咨询量创半年新高 新房认购量增40%
  4. 49月深圳小区报价普降 深圳楼市陷入观望?
  5. 5可支付购房首付款!深圳公积金拟新增6类提取情形
  6. 6一场早有预告的交易 中海招商中旅154.78亿联手上海购地
  7. 7房掌柜播报:9.8一手住宅成交23套,成交面积2204.04平方米
  8. 8福田这个小区终于要拆了!征收补偿方案公布
  9. 9深圳限购松绑中介连夜抢客 有楼盘一晚报备73批看房人
  10. 10深圳2025年最新限购地图 楼市“金九银十”可期

新闻推荐

  1. 120条改革举措,支持深圳优化提升“五大空间”
  2. 2深圳2025年最新限购地图 楼市“金九银十”可期
  3. 3一场早有预告的交易 中海招商中旅154.78亿联手上海购地
  4. 4深圳限购松绑中介连夜抢客 有楼盘一晚报备73批看房人
  5. 5可支付购房首付款!深圳公积金拟新增6类提取情形
  6. 6深圳楼市“大礼包”落地 观望的客户开始入场
  7. 7抢滩金九银十 深圳一批“王炸”新盘发力了
  8. 8吹风价13万/平?福田新世界香蜜四季户型图曝光
  9. 9一线楼市淡季不淡 新政加持预热“金九银十”
  10. 108月深圳房价地图:连跌下的冷市场,谁在逆流而上?

楼盘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