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说中国房地产界目前正在做一个博弈。这个博弈是有原因的,就是价格并没有大幅度下调,然后成交量极度萎缩。这个阶段维持多长,说到三季度情况会发生变化。我们业界很多人比较乐观,三季度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都变了。所以我们面临两个博弈,第一,博弈中央的政策变还是不变。第二,我们博弈的就是跟消费者的博弈,因为成交量长期衰减,衰减到一定程度,价格并没有下跌,而是整体世界宏观经济一变的时候,恐怕市场又不一样了。我们自己的理由是三个:第一,房地产是最大的内需,因此中央打房地产就是打内需,房地产拉动了60多个产业,打房地产就是打就业。第二,绑架银行。第三,跟地方政府比谁诈眼睛的时候,地方政府会先眨。这三个理由本人认为不成立。
第一个理由,最大的内需。我们偷换了一个概念,不是房地产业是最大的内需,是住宅,未来相当一段时间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需。住宅拉动60个产业。这里有一个概念,住宅等不等于房地产?2010年宏观调控其中一项最重要措施就是新推出土地70%用于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拉动产业能力比目前商品房拉动的能力要强。商品房空置率目前已经逐步走高了。一线城市、二城市豪宅空置率水平已经比国内临界点还要高。实际上我们空置率这么高,我们拉动产业面的能力就越来越弱了。而保障性用房恰恰可以从钢筋一直拉,因为他确实没有居住。所以这个改换我们偷换了,我们作为跟政府博弈的一个理由,本人认为我们要比较清醒。实际上中央也清楚。第二,说绑架了银行。刚才韩老师说跌20%、30%,银行会挺不住。本人对这个有异议,2008年深圳楼价普降30%,有的比这个还多,当时特区报也好、网上也好,有一个基本判断,就是深圳会发生大规模的断供潮,额度大概在1000亿左右。实际上2008年情况确实发生了,有多少断供吗?这一点我到人民银行深圳分行现场了解了,有没有?断供近于零。主要断供还是单位、公司断供,个人几乎没有。而2010年断供,我觉得即使价格到30%,主要城市也不会发生。为什么?我在这里不详细阐述。第三个理由,绑架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现在欠债太多,要靠卖地还利息。能还利息就不错了。实际上这个理由存不存在呢?存在。但是地方政府跟中央政府目前这种关系恐怕正在发生变化,原先中央政府置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于不顾,中央政府很有钱,地方政府没有办法只能靠卖地。中央政府去年4万亿的时候就做了大量融资,这些融资效率非常低,靠卖地还利息这件事目前正在清理。两个政策,他毕竟是共产党,想左口袋到右口袋非常容易。如果开发商靠这个博弈政府的底气,我认为也没有。
这样我们这个答案就渐渐明朗了,第一,中央对调控的决心目前有变化吗?短期内能够像08、09年那样U型反弹吗?没有。调控到房价多少他会满意呢?没有这个目标。我反复问建设部,建设部说没有这个目标。问题关键就出在调控多长,多长时间?调控时间的长度将会决定本次调控的所有的一切,也就是决定了本次调控的深度,这就是我的一个基本的观点。
我们现在看一看,在这种情况下营销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我总的感觉在此之前,08年我们小惊一场,2010年我们想重温08、09年的梦,本人认为不好,我们还是要做好比较艰苦的准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08年就是一场预演,08年发生的故事将会随着时间长度逐渐在中国大地各个城市上演,同时开发商跟我们销售机构就面临两个重要转型。第一,开发商的转型。我们知道原先开发商基本的模式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第一句话叫做增长靠融资。我们以万科为代表,万科的增长速度几乎跟股市上圈钱、融资速度差不多。第二句话,利润靠通胀。拿一块地当时看没有多少利润,但是时间一长,利润就出来了。尤其是刚刚过去的五年,房地产商最主要利润来自于涨价。目前这种模式最起码在未来一年到一年半左右时间,我们没有这个好歌唱了。第一,融资的五个渠道全部堵了,只剩下一个,那就是预售。预售又打的需求打成这样。
五个渠道,上市完全没戏了。发债全部劝退。银行贷款?银行正在收缩。施工队垫资?发生了富士康这种事,还敢垫?我觉得没戏。就剩下信托,信托的成本非常贵。如果说原先房地产模式再加上一条,就是我们营销靠恐吓。你买不买,不买我明天就涨价。不管玩了多少花样。基本是这个招最灵,现在这招短期内没戏。最起码没有达到韩老师说的那个又重拾升轨。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开发商有一个模式的转型,营销公司,我们销售也一样。开发商这个转型,我就呼吁开发商关注一下目前两大转型,一个是向持有物业慢慢转型。第二,向保障性住房转型。保障性用房未来的量会非常的大,中国的房屋供应将从商品房占85%以上逐渐回归到商品房跟保障房推出大概4:6,就是保障房占40%,商品房占60%,保障房建设这块非常重要。而保障房批量推出那一天,也就是政府放松商品房管制那一天。保障房建设现在政府主导的话,会非常的慢。开发商积极的介入将会使得我们摆脱紧箍咒。营销我们面临什么样的转变呢?我给大家几个数据,目前数据显示我们把全国的房地产市场分成几个价格区间,这几个价格区间表现不太一样,那就是4000-8000元,8000到1.6万,1.6万到2.5万,还有2.5万以上,深圳可以多划一个,比如4.5万以上。全国样本成交它的表现是一样的。也就是不同价格区间内的市场表现不一样。包括二三线降了多少,典型城市怎么样。这是世联的一些案例。
我想说当分成不同价格区间市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线、二线、三线不同区间价格未来的走势完全不一样。以深圳为例,假设深圳跟长沙对比,我们会发现深圳的豪宅,比如说在华侨城,我们还有多少新楼还没有卖呢?屈指可数了。但是到长沙,豪宅区有多少别墅没有卖呢?会吓你一跳。所以这两个市场在2.5万以上的表现完全完全不一样。同理我们可以推断很多市场不同价格区间、不同商品类型它的走势不一样。我想说我们一定要跟开发商干第一件事,就是根据开发商实际情况,根据这类物业在未来的表现我们定好销售战略,在战略指导下的营销,这是第一。这个战略有两个限制条件,第一,开发商的实际情况。
第二,这类房子在可预见未来的表现要提前预计一下。提前怎么预计?根据各个类型房子在各个城市的规律性总结,如果以前我们用不着这么细,现在一定要。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营销回归到它的本质。营销的本质是沟通、是服务,所以刚才王月华讲的特区报做的那么多,我觉得也是给特区报做沟通,挖掘物业价值和服务,拉着专车到处跑。目前我们的营销,沟通和服务做的都是不到位的。
第三,市场在下半年开始出现分化,大家一定要心里有数,不同的城市在新政出台第一个月的时候大家都在晕着,我们这么长时间了,下半年不同城市会出现截然不同市场走势,因此我同意韩老师说的开发商要关注二三线城市,营销公司也要关注二三线城市,不同市场表现完全不一样。目前我们有接近400个楼盘,400个楼盘表现完全不一样。
新的楼盘没有历史包袱,已经有历史包袱这些我们怎么办呢?营销怎么做呢?所以我建议黑弧奥美给房地产界再总结总结。2008年所有的事情该发生的其实就差一件事没发生,就是应该有开发商倒闭,这件事没有发生。其他的在营销上的事几乎都发生过。但是非常非常可惜,时间太短了,中央救市了,然后我们就把那一段不太愉快的经历就忘掉了。本人认为2010年下半年这种不愉快经历会回归而且会持续,这样一些旧有经验总结就极其极其重要。
1天前
2天前
2天前
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