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罗湖是深圳最早繁荣起来的核心区域之一。而且它是深圳的中心城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要塞,拥有“口岸+深圳火车站”的独特优势,一区之内有罗湖、文锦渡、莲塘三个口岸,是连接香港最便捷、最快速的区域。然而随着深圳发展重心西移,福田、南山崛起,罗湖似乎成为“没落的贵族”,工厂仓库众多、街道狭窄老旧…相比后开发的其它区遍地的摩天大楼,罗湖的老楼看起来似乎是有那么些许“寒碜”。所以罗湖目前面对的是老城区升级转型的困难,需要高质量的发展,而创新又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罗湖打造了原关内发展空间最大产业带,建成东部高新区,这个产业带就是大梧桐新兴产业带。以大约57平方公里打造升级版的科技园区,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建筑体量+一所高标准的综合类大学+软通动力华南总部等重量级企业,大梧桐新兴产业带有可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广深科技走廊上的又一颗明珠。
大梧桐新兴产业带西起银湖山,沿北环、泥岗路、布心路向东延伸,辐射罗湖北部地区,经罗沙路到莲塘。总面积57.6平方公里,目前建成区12平方公里。该产业带布局为“一校、三谷、多园区”,打造东部高新区,形成创新要素资源汇集、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其中众多项目大家已知晓:笋岗金融产业带,互联网金融产业总部基地,清水河汽车物流产业园……此规划完成后,将与由人民南、东门、蔡屋围组成的金三角片区金融、商贸产业形成错位发展互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爆发点。
在大梧桐新兴产业带规划中,水贝-布心片区也是罗湖创建国际消费中心重点打造的四大片区之一,在政府推动的《水贝-布心片区产业升级与综合环境提升城市设计研究》课题中,提出了“一带、双核、大绿环”总体空间规划,一带就是珠宝时尚大道。珠宝时尚大道从田贝一路起,经贝丽南路,田贝四路,沿贝丽北路,穿过布心路IBC、经太白路到东昌路,形成南北缝合,通过串联核心产业资源,聚集产业集聚区及重点城市更新片区,实现水贝-布心珠宝产业的升级与综合环境提升。为将该区域打造成珠宝时尚体验广场,相关部门专门制定了《布心路下沉交通规划方案》,扩大地上步行空间,打破区域交通瓶颈,形成集珠宝文化、夜景灯光、艺术雕塑、景观看台等21个多元空间聚合而成的珠宝时尚体验广场。届时,水贝双大道将成为最繁华的中心点,人流、车流、潮流汇聚于此,为入驻企业带来极大商机。
在大梧桐新兴产业带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水贝片区,早年只是珠宝加工与化工厂、服装厂混杂的工业区,在水贝珠宝等产业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已发展成为深圳乃至全国有名的黄金珠宝产业聚集地,汇聚了3000多家黄金珠宝类生产经营单位,贸易总额占全国珠宝总额的70%。在水贝-布心片区,由珠宝行业领军企业打造的IBC堪称片区亮点,作为一带一路泛珠宝时尚经济总部,致力于为珠宝行业提供多元价值和创新的运营服务平台,满足泛珠宝企业多层次、全方位、高效率的需求。可以预见的是该片区是罗湖最具有后发优势的区域之一。
蝶变之后的罗湖,精彩值得期待,而片区的发展规划远不止这些。
罗湖将构建3个交通圈 未来30分钟到前海
据悉,罗湖未来交通发展的目标是构建“10分钟、30分钟、60分钟”3个交通圈,分别指:10分钟进入快速路和轨道快线,30分钟到达前海、宝安、龙岗、坪山、大鹏新区,60分钟到达东莞、惠州、河源、汕尾。
罗湖还将着力推进轨道、公交和慢行一体化建设,布局国际消费中心多层次交通集散枢纽。在罗湖现有6条地铁线路的基础上,新建5条地铁线路,延长3条地铁线路,建成总里程约77公里的地铁网络;线网密度约2.05公里/平方公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未来规划建设5条中运量轨道交通线路,构建“四横一纵”中运量网络,总里程共48.4公里,串联大型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居住区等客流集散点,接驳轨道交通。公交换乘方面,通过建立与轨道、公交一体化融合的接驳系统,延伸轨道服务范围,打造站点500米范围内全天候的步行接驳系统,站点1公里范围内连续便捷的自行车接驳系统以及多层级的立体步行系统,拓展重点片区步行网络。将以国铁、城际铁路和干线路网为载体,构建东进战略交通枢纽。推进广深铁路与赣深铁路、厦深铁路过轨互通,谋划高铁引入,开行东向城际列车,实现罗湖与珠三角、河源、汕尾1小时可达;加快罗湖对外道路建设,强化对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具体包括坂银通道、东部过境通道,目前正研究推动布心路下沉,推进翠竹路北延。
罗湖跻身亚洲最昂贵商业街前十
戴德梁行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在亚洲最昂贵商业街排名中,深圳罗湖跻身前10位。罗湖作为深圳商业街的代表,位居亚洲最昂贵商业街前十的排名。这对于罗湖来说,充分说明罗湖在深圳商业地位和影响力。罗湖是深圳商业的发源地,也是深圳的城市消费中心。目前,罗湖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
罗湖东门商圈
从深圳商圈发展整体格局来看,总体呈现出两个规律:由以住宅底商为主的商圈向主题商业街区、集中商业商业为主的商圈发展演变。二是由单一商圈发展到多个商圈并存发展和竞争。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深圳核心商圈仍以罗湖传统商圈、福田与南山中心商圈为主;随着东西走向的饱和发展,商业中心开始逐渐向北带状衍生,形成宝安、龙华、龙岗三大新兴商业团。
而在深圳商圈发展中,据深圳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有5个重点商业中心区,分别为罗湖“金三角”国际商业中心、华强北“互联网+电子交易”国际商贸区、福田中心商业区、宝安中心商业区、龙华新城商业中心区。
罗湖的东门商圈、宝安南和人民南商圈共同组成了罗湖的“金三角”。人们熟知的罗湖金三角,主要是立足湖贝、罗湖口岸和蔡屋围打造的城市金融商业核心区。
“金三角”作为罗湖最早的商业中心区,拥有成熟的东门商圈、宝安南商圈,金光华、KKmall、万象城、京基100等繁华的商业综合体,还有人民南商圈这样的“不夜城”,是人们吃喝玩乐的首选之地,也是当之无愧的消费中心。在现有80万商业体量之下,未来更聚集引进率超95%的国际一线品牌。预计到2020年,罗湖国际一线品牌引进率将超过95%,超过1000家国际知名品牌专卖店入驻罗湖,罗湖成为华南地区国际品牌集聚度最高的城区,粤港澳大湾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除此以外,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发展商万科、华润、京基、中海、深业、恒大、城建等纷纷抢驻“金三角”,也充分说明了“金三角”的吸引力。198万㎡的航母级综合体华润湖贝项目,未来将供应4倍于万象城的商业体量;有5倍于京基100的京基蔡屋围项目,将诞生深圳第一高HT700。每一轮的旗舰项目入市都能带来一轮区域升级,未来潜力无法估量。
罗湖金三角这片约6.29平方公里的土地,年产出值超过600亿元,以每平方公里100亿元的产值超过香港的水平,足以说明罗湖金三角的经济产能潜力。
罗湖医改旧改棚改三箭齐发
罗湖区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也是全国改革开放的起步之地。对于改革,罗湖人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一直将改革视为“传家宝”和“金钥匙”。从2014年罗湖改革元年开始,罗湖先后推出了公立医院改革等22项区级重点改革项目和300多项“微改革”、“微创新”项目,一项项举措备受瞩目,老城区由此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2016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而在此之前,深圳市罗湖区已经于2015年率先大刀阔斧地开展了公立医院改革,提出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医改目标,整合辖区5家区属医院和35家社康中心成立罗湖医院集团,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
据了解,自罗湖区启动公立医院改革以来,实现了患者满意度、社康就诊数和医务人员收入“三个提升”,及医院运营成本、居民看病费用“两个下降”。截至目前,全区家庭医生累计签约服务人数突破50万人。
在区委、区政府全力支持下,罗湖医改已成为全国医改的“标杆”,“罗湖模式”得到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和国家卫计委的肯定。广东已决定在全省推广罗湖医改的相关经验。2017年3月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都对罗湖医改纷纷点赞。
与医改一样,城市更新和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也是罗湖改革近年奏出的最强音。
城市更新是公认的“硬骨头”。身为深圳最老的城区,土地匮乏成为制约罗湖发展的老大难。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罗湖在2015年8月成为全市城市更新改革试点,市规土委等7个市直部门将其与城市更新相关的25项事权,其中22项通过授权或委托下放至区行使,其余3项无法下放的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审批。罗湖进一步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推动制度创新,由此审批环节压缩过半,审批时间压缩近2/3。目前,罗湖在册登记项目共91个,已列入计划69个,通过市建环委审批53个,在建项目规划建筑面积408.13万平方米,其中产业面积332.6万平方米,2016年完成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
长期以来,罗湖区“二线插花地”区域存在地质灾害、消防安全和违法建筑等严重隐患,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市委、市政府响应社会关切,决定启动——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项目。在情况异常复杂、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罗湖区进行了系统化的制度创新,直面“中国棚改第一难”,于2016年12月20日同时启动首批危房拆除和棚改全面签约。
据悉,罗湖“二线插花地”作为棚户区改造示范项目,包括木棉岭片区、布心片区以及玉龙片区,难度系数非常大。
实施改造后,“二线插花地”地质灾害隐患和消防安全隐患将得到消除,同时,三个片区预计还将提供15万平米的公共配套用房,建成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学、1所小学、5所幼儿园以及一批公交首末站、社区警务室、社康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片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居住品质将大为改善。
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改
总之,有产业经济的基础,加上城市地标建筑的全面提升,未来,罗湖的区域价值必然再上层楼。
1天前
1天前
1天前
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