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龙吸水”昨现深圳湾
“水龙卷”持续17分钟,气象专家称深圳出现陆地龙卷风概率非常低
昨日上午,深圳湾海面出现罕见的“水龙卷”,水天相接的“水龙卷”持续约17分钟。
7月28日讯 昨日上午,深圳湾海面出现罕见的“水龙卷”,水天相接的“水龙卷”持续约17分钟,不少市民目睹了这一过程。记者从市国家气候观象台获悉,“水龙卷”出现在深圳湾西南部临近香港的海面上,深圳气象部门首次直接记录到了水龙卷这一罕见的天气现象。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台长江崟表示,深圳有气象记录五十多年来未出现陆地龙卷风,今后出现的概率也非常低。蛇口渔政监察大队表示,尚未接到渔民受伤报告。
水天相接,非常壮观。李 钢 摄
自家阳台上目睹全过程
昨日上午9时,家住南山的黄先生给本报打来电话报料,称南山蛇口海面出现“水龙卷”,而他当时正好在自家阳台上目睹并拍摄了这一过程。黄先生说:“一开始是两道水龙卷,后来这两道水龙卷慢慢消失,第三道慢慢形成。水龙卷形成的水柱从海面直接云端,远远望去,有水天相接的感觉,非常壮观。”
深圳出现水龙卷的消息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深圳房地产信息网网友“rabbit-lee”将其拍摄的“水龙卷”图片发到论坛上,许多网友纷纷跟帖。“深圳出现水龙卷”也成了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网站的热门话题,网友纷纷传播水龙卷的消息并发布水龙卷过程的视频及图片。一位网友拍摄了水龙卷过境的视频,记者从视频中看到,距离水龙卷不远处有条小船,一名网友跟帖说:“庆幸小船没有被‘水龙卷’卷走。”
昨晨拍到的三条水龙卷。晶报 邓媛/图
“水龙卷”持续约17分钟
昨日14时08分31秒,深圳市气象台发布消息证实了这一消息。
据气象部门介绍,早晨8时50分前后,深圳湾海面出现较为罕见的水龙卷,“象鼻”维持大约17分钟。深圳气象台表示,这是深圳气象台拍到的第一个最完整的水龙卷过程。
昨日8时50分,深圳湾海面上乌云密布,西南部临近香港一侧海面上出现“水龙卷”,开始有“象鼻”向下伸展。当时,在深圳湾上空积雨云下方伸出漏斗形状的黑色云柱,先后有三个水龙卷形成,市气象部门在8时57分监测到云底下方垂直方向有较粗大的漏斗云已经“接地”形成水龙卷,另有较细的一条在空中呈现弯曲“接地”并于2分钟后完全消失。
上午9时左右,西侧云底又向下垂直伸出黑色云柱,并在2分钟后迅速接地,吸起巨大的水柱,持续时间约有3分钟。稍后水面一端逐渐变细并向上收窄,最后于9时08分完全消失。整个过程持续了17分钟,煞是壮观。
气象局工作人员介绍,“龙吸水”是一种偶尔出现在温暖海面上空的龙卷风,它的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直接延伸到水面,一边旋转,一边移动。这是一种涡旋,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水龙卷将湖或海里的水卷入空中,形成高高的水柱,水如同被吸入空中一样,俗称“龙吸水”,也称“龙卷水”。远远看去,被水龙卷卷入空中的水柱犹如一条晃动的巨蟒。“龙吸水现象在深圳很少见,出现在香港的概率更多一些。”该工作人员说。
市民提供的照片显示,在水龙卷发生地有渔船出没。蛇口渔政监察大队的工作人员表示,事发地点在深圳湾西南部临近香港一侧,属香港海域,截至昨天15时至,没有接到渔民受伤报告。
刚出现壮观天象时拍到的两条水龙卷,一条粗一条细。晶报 邓媛/图
四条还是三条有争议
不过,到底是“四条”还是“三条”“象鼻”,市民与气象台的描述有不同之处。
网民“rabbit_lee”和“黑妞轩轩”目睹了整个水龙卷发生过程,他们称先后出现了四条。
“rabbit_lee”说,图片是在蛇口金融中心大厦9楼办公室拍的,上午8时46分左右,有个同事打电话说有水龙卷,“刚开始是两条比较大的,左边的称第一条、右边的为第二条,不久左边那条开始变细。同时,第三条龙吸水露出了小尾巴,准备生成。左边那条变细消失的同时,第三条已经生成并慢慢壮大,很细的第四条一会儿也出现了。第四条夹在二、三条中间,时间不长就消失了。只剩第二条和第三条。第三条继续壮大,看上去像是四条中最大的。这时,第二条开始变细,慢慢消失。最后第三条也慢慢变细消失。”
网友“黑妞轩轩”在网上发帖形容当时的情形。早上刚到公司还没去吃早饭,部门领导就冲过来大喊:“同志们,快去看海上的水龙卷,见识一下!快!”大家蜂拥到靠海的大窗边伸长脖子看,一条黑柱由天连着海,非常壮观。
深圳湾上的“水龙卷”奇观整个过程将近20分钟,先后有3条“水龙卷”(也有蛇口市民报告称看到了4条)出现。深圳特区报记者 丁庆林 通讯员 骆国强 摄
深圳出现陆地龙卷风概率非常低
市国家观象台台长江崟介绍,龙卷风是积雨云底部下垂的漏斗状(大象鼻子状)的云柱及其伴随的非常强烈的旋风,又称龙卷。由于漏斗状云柱内气压很低,产生强大的吮吸作用。当漏斗伸到陆地表面时,把大量沙尘等物质吸到空中,形成尘柱,称为陆龙卷。
当漏斗伸到海面时,便吸起高大的水柱,称水龙卷或海龙卷。龙卷中心附近风速一般为每秒几十米,甚至一百米,最大上升速度为每秒几十米到上百米,其强度之大远超台风,但所幸影响范围一般不大。
江崟解释,龙卷一般发生在强烈的积雨云底部,气象部门昨日通过多普勒雷达监测到在发生水龙卷的区域的积雨云回波强度达55,最强达67,显示回波强度很强。通常情况下,积雨云回波强度达到40,就会出现强降水,这片积雨云昨日给红树林和沙头街道一带带来了超过40毫米的降水。
江崟表示,这是深圳气象部门首次直接记录到龙卷风这一罕见的天气现象,但由于发生“水龙卷”的海面属香港气象部门监测范围内,因此深圳气象部门并没有获得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另外,深圳有气象记录五十多年来,并未发生过陆地龙卷风,因此,深圳未来出现陆地龙卷风的概率也是非常低的,但不排除会发生陆地龙卷风的可能。
龙卷风在海面形成巨大水柱。深圳特区报通讯员 李勋 摄
相关链接
水龙卷多在夏天发生,当局部地区海面或湖面出现相对强烈的对流活动时,便有机会形成。水龙卷在水面发生,会附有快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由对流云底部伸至水面,但若旋转云柱没有接触水面,便叫漏斗云,而在陆地发生的便是龙卷风,由于生命短暂、发生突然,气象监测目前少有相关记录。
产生水龙卷的条件:(1)空气必须具有高温、高湿。温度高低反映其热能的大小,空气湿度大,一旦发生凝结现象,大量的潜热就释放出来,变成动能、位能;(2)要有旺盛的积雨云。积雨云是强对流的产物,在强对流运动中易形成涡环;(3)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间的切变要大,也就是说两者气流方向相反,各自的速度要大,才能形成强切变。水龙卷的移动路径一般为直线,移动速度平均每小时50公里左右;水龙卷一般是垂直向下的,但有时因上空风比地面风大,它的上部会顺气流方向倾斜,一般就可以根据其倾斜方向判断出移动路径,采取措施避开,就可免遭其害。
双“龙”戏水。市民韩慧泉 摄
相关报道
晶报:3条水龙卷接天连海
深圳湾西南部海面昨现18分钟壮观天象,是深圳首次记录到“龙吸水”现象
深圳新闻网7月28日讯 昨日上午8时50分开始,在深圳湾西南部蛇口码头附近临近香港一侧海面上,低沉的浓云与幽静的海面之间,出现3条巨型水龙卷旋转着身躯贯穿天海,激荡起数米高的缤纷水花。前后持续了18分钟的水龙卷(也称“龙吸水”现象)开创了深圳市关于水龙卷现象的记录历史。
龙卷风上下呈漏斗状
“快看,是龙卷风!”昨日上午,家住蛇口码头附近的刘先生站在自家阳台上举目远眺,只见平常宁静的深圳湾海域,天上垂直挂下来三条漏斗状的灰柱子,灰柱子顶部深深插入浓黑的乌云中,底部则在海面上旋转着移动,同时向深圳湾西南侧的香港海域移去。
在科技园上班的赵先生同样看到这奇特的龙卷风景观,他惊奇地发现,吸收了大量海水的龙卷风越来越粗壮,在移动过程中还不断扭动着身躯,底部所到之处,溅起高达数米的水花。奇特的“龙吸水”现象让人惊讶的是,水龙卷上下都呈现漏斗状,移动时,旁边的海面却异常平静,竟没有掀起大波浪。
蛟“龙”出海。市民 汪江斌 摄
水龙卷舞动十几分钟
龙卷风的景象,也被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实时监测到。监测记录显示,第一条龙卷风出现的时间是上午8时50分左右。当时在深圳湾云底下方的垂直方向,一根较粗大的漏斗云刚刚形成,接地后形成“水龙卷”。不远处另一根较细的“水龙卷”,在空中呈现弯曲“接地”,2分钟后完全消失。9时左右,西侧云底又向下垂直伸出黑色云柱,2分钟后迅速接地,吸起了巨大的水柱,持续约3分钟,之后水面一端逐渐变细,并向上收窄,9时8分完全消失。
竹子林观测到的影像资料也显示,先后的确有3个水龙卷形成。
首次记录到奇特天象
昨晨形成这种天象是水龙卷,观象台工程师吴迪介绍说,因近两天我市的天气持续晴热,气温维持较高态势,海水在日照下持续加温,与清凉的空气气温形成较大温差,配合附近的风势,故而形成“水龙卷”。
吴迪称,这是我市气象部门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直接记录到龙卷风这一罕见的天气现象。
躲移动路径可避其害
“台风外围发生龙卷的几率较大。”吴迪介绍说,历史资料显示,早在2005年8月13日,强烈热带风暴“珊瑚”在广东汕头附近登陆前后,香港境内就曾出现过“龙吸水”,今年第3号台风“灿都”外围环流靠近时,香港境内也曾出现水龙卷。与直径1000公里的台风相比,龙卷风作为一种小型旋转风,其直径一般不超过1公里,小的龙卷风直径约25~100米,不过龙卷风的风力和上升风速可比台风大很多。龙卷风的风圈覆盖区域不及台风,因而在风圈外,几乎无较大影响。
如果遭遇龙卷风如何躲避?吴迪说,因水龙卷通常是垂直向下,有时因上空风比地面风大,它的上部会顺着气流的方向倾斜。如果市民遭遇龙卷风,可根据其倾斜的方向判断出龙卷风移动的路径,避开就可免遭其害。
水龙卷
“这种海上猛烈旋转着的圆形空气柱,就是‘水龙卷’。”观象台工程师吴迪介绍说,龙卷风是积雨云底部下垂的漏斗状(大象鼻子状)的云柱并伴随着非常强烈的旋风,又称“龙卷”。由于漏斗状云柱内气压很低,产生强大的吮吸作用。当漏斗伸到海面时,便吸起高大的水柱,称“水龙卷”或“海龙卷”。当漏斗伸到陆地表面时,卷扬尘土,卷走房屋、树木等的龙卷,就称为“陆龙卷”。一般龙卷的维持时间并不长,约10至20分钟便会消散。
说到此次水龙卷的产生条件,吴迪介绍到,首先空气必须高温、高湿。温度高低反映其热能的大小,空气湿度大,一旦发生凝结现象,大量的潜热就释放出来。其次要有旺盛的积雨云,积雨云是强对流的产物,在强对流运动中易形成涡环。此外,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间的切变要大,也就是说两者气流方向相反,各自的速度要大,才能形成强切变。
相关报道
深圳晚报:全城热议: 五十年一遇“龙吸水”奇观
网民期待天上会下鱼
黑云压海,骤雨将至,两条灰白色“巨龙”赫然贯通天地间。昨天上午8点50分前后,深圳湾西南部临近香港一侧的海面上,惊现“水龙卷”气象奇观,至少三条以上的“水龙卷”次第形成并渐渐消失在海面上。气象专家介绍,这是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自1952年建站以来,首次观测到这一罕见气象。
海上惊现“龙吸水”
办公室内赏奇观
昨天上午8点59分,毛小姐刚刚到达她位于科技园某大厦28楼的办公室。习惯性远眺一下,她发现蛇口方面的海面被锅盖样的黑云笼罩,而海天之间,有一道手指粗的直线。“我开始还以为是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仔细一想,不对啊,好像是美国大片里看过的龙卷风啊!”
恍然大悟后,毛小姐赶紧拿出相机抢下了几个镜头,并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兴奋地描述了这一奇特现象。
更早的时候,在蛇口海上世界的金融中心大厦上班的李先生接到同事电话,要他赶紧看窗外。“当时我正工作呢,扭头一看,哇,当时那个惊喜啊!”虽然作为海上作业人员,李先生曾在远海上看到过这一现象,可提起昨天早间在办公室窗外看到的“龙吸水”奇观,他还是难掩兴奋之情。
作为摄影爱好者,李先生迅速拿出相机一顿猛拍,并将这些照片迅速发布在网络论坛上。据他描述,十几分钟之内,先后出现了4个水柱,“刚开始是两条比较大的,然后左边那条开始变细了,第三条露了小尾巴。左边那条消失后,第三条已经生成了并慢慢壮大,第四条很细的一会儿也出现了,但时间不长第四条就消失了,只剩第二条和第三条,第三条继续壮大,看上去是四条中最大的,这时,第二条开始变细,慢慢消失,最后第三条也慢慢变细消失了……”
家住红树西岸的市民也拍到了“龙吸水”的视频,从这段6分多钟的短片中,清晰展现了两条“龙吸水”先后出现的过程。视频中第一条水柱慢慢变细时,右面的云层下端开始有云团往水面下沉,直到接近水面,进而将海水拔起,而旁边的一条则像一股轻烟般消失了。
就跟看大片一样
过几天会下鱼吗
昨日,这几条水柱也引发了深圳市民网上网下的全城热议。有人回忆起曾经见过的龙卷风场景,有人联想到《2012》的恐怖场景,更多的市民则是感觉壮观、兴奋。
网友“黑妞轩轩”在博客中说,当时部门领导冲进办公室要大家看海上龙卷风,“我当时还说,怎么不在靠近公司的海边出现啊?看得清楚一点。同事则说,‘那就完了,那咱们就全被吸走了!’是啊!还是自然灾害少点吧!没准儿从海里吸了很多鱼,因为那条柱子看起来疙疙瘩瘩的。过几天该天上下鱼了,呵呵!”
网友“春耕的牛”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上海还出现一次巨大的龙卷风,从上海的南汇一直卷过宝山,然后从长江里卷起了一根白柱,俺正好见证了这个事件(险被龙卷风卷走)。第二天的解放日报比较详尽地记叙了本事件,称:那根白柱是从长江内卷起的水柱,约有200多米高。”
许多远离深圳湾海岸的市民知道这一消息后纷纷表示遗憾。“没亲眼看到,太可惜了!”在中心区一家公司的办公室里,率先在网上看到图片的小文惊呼,引来大量同事围观。“哇塞,太震撼了,跟电影里似的!”有同事慨叹。
首度记录“水龙卷”
观象台长去跟帖
实际上,深圳湾上空出现的“龙吸水”奇观不仅让普通市民颇感兴趣。当深圳市观象台台长江崟走进办公室,拉开窗帘远远看到这一幕时,也惊呆了。
据江崟介绍,这是深圳气象站建站近50年来,首次观测并直接记录下来“水龙卷”形成并消逝的全过程。“前些年,也有市民在海面上观测到有龙卷风形成,但那次并没有‘接地’形成‘水龙卷’。”
深圳市气象台专家告诉记者,龙卷中心附近风速一般为每秒几十至一百米,最大上升速度每秒几十米到上百米,其强度较大,远超台风,但所幸其影响范围一般不大。龙卷一般发生在强烈的积雨云底部,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天气雷达当时在发生水龙卷的区域监测到的积雨云回波强度很强,今晨的这次积雨云给我市红树林和沙头街道一带带来超过40毫米的降雨。“如果这样的龙卷风出现在陆地上,还是相当有破坏力的,所幸昨天的龙卷风发生在海上,且范围小,所以除了带来大量降雨外,我们暂没有接到其他灾难报告。”江崟说。
此外,记者从市民所拍摄的视频及图片中,也没有看到海上船只有受损情况,且交通局南海救援队也没有接到相关求救信息。
有意思的是,由于李先生等人报告称看到了4条“水龙卷”,并将照片资料发到了网络论坛中,身为观象台台长的江崟居然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跟帖,索要李先生等人拍摄的照片及视频材料,称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小贴士
龙卷风是一种小型旋转风,直径一般不超过1公里,小的龙卷风直径约25~100米,与直径1000公里的台风相比,看来无足轻重,可是它的风力却比台风大很多,台风最大风速不会超过100米/秒,龙卷中心附近风速一般为每秒几十至100米,个别情况达每秒150 多米,最大上升速度每秒几十米到上百米。其强度较大,维持时间较长,在海上往往是集群出现,往往又称“风霸王”。
产生水龙卷的条件:(1)空气必须具有高温、高湿。温度高低反映其热能的大小,空气湿度大,一旦发生凝结现象,大量的潜热就释放出来,变成动能、位能;(2)要有旺盛的积雨云。积雨云是强对流的产物,在强对流运动中易形成涡环;(3)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间的切变要大,也就是说两者气流方向相反,各自的速度要大,才能形成强切变。
水龙卷的移动路径一般为直线,移动速度平均每小时50公里左右;水龙卷一般是垂直向下的,但有时因上空风比地面风大,它的上部会顺气流方向倾斜,一般可以根据其倾斜方向判断出移动路径,采取措施避开,免遭其害。
相关新闻
市气象台:“水龙卷”气象监测少有记录
首次拍到最完整过程
本报记者陈靓 通讯员张蕾报道 昨天早晨8点50分前后,位于深圳湾海面出现了较为罕见的“水龙卷”,“象鼻”维持大约17分钟。据介绍,由于气象监测目前少有相关记录,这是深圳气象台拍到的第一个最完整的水龙卷过程。
27日早上8点30分前后,我市西南部电闪雷鸣、骤雨疾落,气象部门的天气雷达显示在深圳湾附近有强对流云团旺盛地发展,并缓慢向东北方向移动。我市南山区蛇口半岛附近、福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靠近深圳湾附近的红树林自动气象站8点42分记录到最大雨量达1.8毫米,降雨在8点50分前后达到最强。与此同时,深圳湾海面上乌云密布,黑压压的云底开始有“象鼻”向下伸展,一度伸展出三条大小不一的“象鼻”,最弱小的一条很快减弱消失,其中一条越来越强,直伸至水面,另一条虽细小,但也“接地”,随后也很快消失,最后剩下一条最强壮的,持续约17分钟,9点01分左右达到最强,随后自顶部开始“破裂”,后很快减弱,到9点07分龙卷消失。
市气象台有关专家介绍说,水龙卷多在夏天发生,当局部地区海面或湖面出现相对强烈的对流活动时,便有机会形成。这两天深圳天气晴热、气温较高,使海水在日照下加热,与空气造成较大温差,配合附近风势而形成“水龙卷”,一般“水龙卷”维持约10至20分钟便会消散。“水龙卷”在水面发生,会附有快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由对流云底部伸至水面。但若旋转云柱没有接触水面,便叫漏斗云,而在陆地发生的便是龙卷风。因一般“水龙卷”的规模很小、生命短暂、发生突然,天气雷达难以确认其出现,气象监测目前少有相关记录。这是深圳气象台拍到的第一个最完整的“水龙卷”过程。
1小时前
1小时前
1小时前
1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