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土地资源承载力敲响警钟,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极限潜力仅142km2,如果以往年年均十几平方公里的速度消耗,在10年内即可消耗殆尽。
陆域面积多了39平方公里
根据此次调研摸清的“家底”,包括内伶仃岛在内,全市陆域面积为1991km2。这个数字比此前公布的1952km2面积足足多了39km2。这个数字来自去年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上报的初步数据。课题组估计,增加的面积相当部分来自填海。
这1991km2土地以丘陵为主,占44%左右,平原与台地面积之和也接近全市总面积的一半,全市地形整体上较为平缓,有利于城市建设。2008年我市建设用地917km2,占陆域面积的46%,建设用地比例全国最高。建市30年来,我市年均建设用地增长超过30km2。
据统计,在自然限制和生态环境约束下,仅有142km2的新增建设用地扩张潜力。而根据已经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不能突破976km2。今后11年内,建设用地面积仅可净增长59km2,年均仅4km2。
土地管理权和经济效益二元化
调查发现,我市土地管理权和经济效益二元化严重,这就造成了大量的空闲地和低效用地。从土地权属上看,尽管我市土地已全部国有,但实际管理权集体、政府二元化。经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9月宝安(含光明)和龙岗两区股份合作公司实际占用的土地约349km2,约占特区外建设用地总量的一半。另一方面,历史遗留用地、违法用地普遍存在,宝安、龙岗两区共清理出历史遗留用地约150km2。1999年以来全市涉嫌违法用地占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0%。
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来看,我市领先国内、落后国际先进城市,地均GDP为4亿元/km2,高于北京、上海,与新加坡(18.4)、香港(14.3)仍有较大差距。
挖掘潜在用地资源
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我市城市发展空间的潜力在哪里?课题组指出有三个方面:
——未建用地和低效用地:基本生态控制线外,我市尚有26km2已批未建地。2009-2020年,全面改造存量建设用地规模60km2,相当于新增建设用地约30km2。
——地下空间的利用:根据《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浅层可提供4.1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次浅层可提供9.1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填海造陆:根据2009年8月《深圳市海洋功能区划报告》,如果根据1952km2的陆域范围为标准来计算,至2015年,深圳市填海造陆面积为52km2。
开源节流保发展空间
昨天的专题议政中,委员们纷纷为保障深圳发展空间出谋划策。他们建议我市要在土地利用的数量上开源节流挖潜。“开源”:向地上、地下和海上要空间。“节流”:控制建设用地增长,提升内部利用效率。“挖潜”:加强土地整备、储备、城市更新,以完善土地交易二级市场交易规则,探索拆迁补偿权益书制度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委员们更建议探索创立土地资产资本价值实现的金融平台,研究我市成立土地银行的可行性与基本模式选择等,为释放存量土地资源提供平台。
2天前
2天前
2天前
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