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是市委交由市政协完成的2009年度重大调研课题。
从今年4月份开始,市政协组织多个政府部门和市综合开发研究院,分别针对深圳土地、交通、水资源、生态环境、海洋、能源、就业、人口等9个资源环境的主要载体和对象进行了深入调研。
深圳还有多少土地可用?水资源匮乏到什么程度?汽车数量猛增,道路能否承载?1991平方公里的土地容纳多少人口才合适?多数深圳人对这座城市的家底并不清楚。
昨天下午,市政协主席王顺生主持召开市政协四届二十一次常委会议,围绕我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专题议政。记者获悉,深圳土地、交通、水资源、海洋、能源、人口等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模式再不改变,资源枯竭将成为这座城市的不可承受之痛。代表课题组发言的市政协委员和政府部门负责人在现实分析和预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路径和政策建议。
副市长吕锐锋听了发言后感慨颇深,说:过去,我们习惯“用了再算、用了再说”,现在是要“算了再用”。我们到底有多少家底,还有多少资源,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有利于克服搞开发搞建设、提指标定任务的盲目性。吕锐锋表示,调研成果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可信可靠可行的基础,并将成为市委市政府制定深圳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关于土地资源
现状:十年后深圳或无地可用
我市陆域面积为1991平方公里(包含内伶仃岛),虽然土地资源并不富足,但开发利用起来却很“豪爽”。2008年我市建设用地917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46%,占比全国最高(北京为20%,上海30%,香港24%)。建市30年来,年均建设用地增长超过30平方公里。
在考虑生态环境约束和现行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我市未来陆域地表生态控制线外新增建设用地极限潜力仅为142平方公里,即可由非建设用地转用为建设用地的潜力。如果以往年年均十几平方公里的速度消耗,仅有的土地资源在10年内就会被消耗殆尽。
问题:剩余土地破碎零散,二元化管理影响利用效率
从空间分布看,这142平方公里的土地非常破碎、零散,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的畸零地块较多,可利用性较差。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不能突破976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今后11年内,深圳建设用地面积仅可净增59平方公里,年均仅4平方公里。严峻!就是深圳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势。
不仅如此,我市土地利用效率也不尽如人意。4亿元/平方公里的地均GDP,虽领先内地城市,却与新加坡(18.4)、香港(14.3)等国际先进城市相距甚远。
深圳土地的实际管理权呈集体、政府二元化状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9月,宝安(含光明)和龙岗两区股份合作公司实际占用的土地约349平方公里,约占特区外建设用地总量的一半。同时,深圳历史遗留用地、违法用地普遍存在,宝安、龙岗两区共清理出历史遗留用地约150平方公里。1999年以来全市涉嫌违法用地占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0%。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加剧了深圳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势,也直接影响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建议:开源节流,盘活存量
市政协委员李贵才说,土地资源虽然稀缺,但人们也不必过于紧张。
李贵才认为,土地使用是有周期的。当土地是一次性利用的时候,它才是稀缺的。如果我们遵循土地生命周期的规律,推进深圳的城市更新,那么深圳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就是无限的。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课题组也同样认为,在现行技术背景下,我市土地资源的经济承载力尚有巨大提升空间,其前提是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在“保民生、保增长”的发展模式下,开源节流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强工业用地的集聚利用,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推进特区外土地利用的空间整合和优化提升,2020年深圳市土地资源约可实现2万亿~3万亿元GDP。如果实现技术改革、发展阶段的跨越,土地资源的经济承载潜力空间无限。
关于交通承载力
现状:3年后交通将全面拥堵
随着深圳城市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出行需求迅猛增长,交通运行、管理、服务承载压力持续增加,2003~2008年,深圳市机动车总量增加了60万辆,同期道路平均车速下降了35%。预计至2020年,深圳市客、货运交通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现状的约2倍和1.5倍。
课题组指出,在现状路网条件下, 假定机动车年均增长10%,3年后路网承载水平将处于红色预警状态,城市交通将由局部拥堵变为全面拥堵。
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私人交通占比过高
人口密度、车辆密度均大于深圳的香港、新加坡,城市交通承载状态良好,道路畅通程度以及公交服务水平等都高于深圳。课题组认为,制约深圳交通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局域连通路网、轨道交通和静态交通设施建设滞后,形成交通供给的短板;交通方式结构不够合理,私人交通占比过高,公共交通供给水平偏低,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承载容量;对交通需求的系统管理基本处于空白,城市交通发展面临小汽车过快增长的压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滞后,交通管理缺乏先进技术手段,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难以提升。
建议:提高拥车成本,减缓小汽车过快增长
如何改善交通承载状态?课题组除开出加强路网建设、优化交通方式结构、加快知能交通建设、平衡停车设施供给等“药方”,还提出要效仿香港、新加坡出台一套成体系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和措施减缓私家车增长、引导其使用。
课题组建议,研究推进车辆注册附加费、牌照费、拥车自备车位制度等措施,提高小汽车的拥车成本,以减缓小汽车数量过快增长;研究中心城区拥挤收费、小汽车单双号限行政策等措施,提高车辆使用成本,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合理调控拥堵区域的停车设施供给及停车费用,通过“以静制动”措施缓解小汽车的压力。
关于人口承载力
现状:深圳人口密度内地城市第一
2008年末,深圳常住人口876.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28.07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41人,排名内地城市第一。而同期的北京人口密度不足1000人/平方公里,上海不足3000人/平方公里。
深圳究竟容纳多少人口合适呢?课题组认为在综合考虑深圳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公共交通与设施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测算与仿真。研究结果显示,深圳市适度人口容量应在750万~850万之间。超出这个范围,市民综合满意度就会下降。
但是,根据深圳市公安部门统计,2008年全市实际管理和服务的人口总量已经达到1296.3万人,大大超出了合理范围。为此,课题组提出,应对我市人口总量必须进行及时调控,否则后面的整体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只有较少的回旋空间。
问题:人口规模过大,人口结构不合理
课题组认为,当前深圳人口的突出问题是人口规模过大与人口结构不合理。
建议:加大公共建设投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课题组认为,从长远发展看,深圳市人口调控目标应是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为此,应从多角度进行综合调控,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措施一:进一步加大深圳在交通设施、绿化、教育等的公共建设的投入;措施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实施产业、人口和布局的联动调整,发挥产业调控人口的根本作用;措施三:通过全面落实深圳市人口管理的“1+5”文件;措施四:全面加强出租屋管理,及时准确掌握人口信息、强化人口管理,切实控制人口规模总量。通过上述措施并举,逐步在“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达到的人口调控目标;措施五:推进深圳户籍制度改革,户籍改革的对象应主要针对来深时间久、在深圳拥有稳定职业、固定住所的名副其实的“深圳居民”。
2天前
2天前
2天前
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