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日,南站新城片区PPP项目投资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正式举行,这也标志着总投资额超78亿元的城市配套PPP项目正式落地,碧桂园将重点建设16条总长达3.7万米、总建设面积共计144万平方米的市政道路,强力助推立体交通网络基础建设;并设立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大型综合医院,先行打造新城设施配套。同时还将对亚公顶森林公园、古屋河滨水风景带等进行升级改造。
五大部门联合签署重要协议 核心城市周边"一小时通勤圈"将成
近日,发改委网站公布了一份名为《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重要文件,据悉,这份文件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这五家“重要级单位”联合签署,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此份联合签署文件中,有一个“小目标”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至2020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超大、特大城市及具备条件的大城市,市域(郊)铁路骨干线路基本形成,构建核心区至周边主要区域的1小时通勤圈;其余城市群和城镇化地区具备条件的城市启动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工作。
除此之外,文件还明确指出:市域(郊)铁路发展,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就是要在诸如“北上广深”此类超大城市周边铺设足以构成“1小时通勤圈”的轨道交通,让周边城市得以承接核心城市的人口、产业转移等,优化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也就是用轨道交通网络构建一个个城市群,造就一个个卫星城。
八条轨道通深圳 惠州南站独得其四
在《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及《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样强调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背景下。对于“北上广深”中土地资源最为紧缺、最需要卫星城的深圳而言,要怎样才能在2020年实现这个“小目标”?
事实上,深圳已经在行动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深惠两地将有8条轨道实现对接,分别是两条高铁、一条城轨和5条地铁,通过轨道交通对接,实现同城化。而这贯通深惠两地的8条轨道中,惠州南站独得其中4条。
→深圳选择了惠州,更选择了惠州南站新城。
“一小时通勤圈”将成 深惠一体化在即
其实早在《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1小时通勤圈”之前,深圳与惠州南站新城之间就已完成了“1小时通勤圈”建设:惠州南站当前已有厦深高铁及捷运列车以每日超60班次往返于深惠两地之间,平均不到15分钟一班,最短间隔时间仅5分钟,27分钟可达深圳北站,45分钟直抵福田中心区,未来还将有作为市域快线的深圳地铁十四号线与深惠城轨往来通达于此。
同时,已落地于南站新城片区的总投资额达78亿的城市配套PPP项目更将给这个区域带来诸如学校、医院、市政公园等全体系配套,将区域打造成一个拥有着分层立体式的交通系统和立体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人车立体分流及用地复合利用的“海绵城市”。
南站片区概念规划效果图
1天前
1天前
1天前
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