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番薯村” 如今的“富豪村”
穿着粉红色的衬衣,戴着一款流线型黑色墨镜,看上去派头十足。记者在岗厦村采访时,遇见了前来收租的原住民文先生。不过对于他来说,这很可能是收到的最后一笔租金。
如今,文家楼房的四周机器轰鸣声、尘土飞扬,外墙上的门窗已经被拆走,屋内一片狼藉。虽然形如危房,但里面仍旧住着几名租客。记者从他那里了解到,虽然从今年4月起岗厦河园片区拆迁启动,但少数房东仍然坚持不走,低价放租。
文先生自豪地告诉记者, 文姓是岗厦村最大的姓氏,岗厦村的始祖文萃正是文天祥堂兄文天瑞的第五代子孙。680多年前,文天祥组织的文家义军兵败后流落岗厦定居。然而,对于这块生养自己的土地,文先生的回忆里也不尽是辉煌。
“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只是一块贫瘠的土地,村里的人靠着从地里挖出一些番薯,到海边渔村去换点海鲜改善生活。”文先生说,“岗厦也由此被称‘番薯村’,日子不好过远近闻名。”
随着深圳的开发,内地淘金者蜂拥而至,位于福田中心位置的岗厦村逐渐成为外来人居住的首选,租金也水涨船高。“村民们逐渐发现,建房出租远比种粮赚钱,于是都在自家的土地上翻建楼房,而且一栋比一栋高。”
记者在文家看到,其楼房就像是一个正方体,各面分别有3扇窗户,七层楼房共被分割成45个房间。据其介绍,每月仅租金,他们全家便可进账约5万元,而其余的村民家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往昔的“番薯村”早已变成富人集聚的“宝地”。
2003年,文家索性搬离了岗厦,在市区另外购买了一套商品房,他现在回到村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收租。
拆迁、违建、补偿:三者的艰难博弈
岗厦村的改造规模与难度创下深圳之最,并成为全国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
在岗厦河园片区15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一共有570栋楼房,但生活着近7万人。“握手楼”之间过道狭窄,两旁满是店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而村中绝大多数楼房就是在近10年间迅速建起和“长高”的。
文先生告诉记者,早在1998年,当听闻深圳市政府有意对岗厦河园片区进行全面改造时,村里的居民们并没有“静待”政策落实,而是家家“大兴土木”。“能扩大的尽量扩大,能加高的尽量加高,村里在那几年迎来了抢建风潮。”
城中村拆迁似乎总是块难啃的骨头。深圳市政府随后在与当地原住民的谈判和博弈异常艰难,岗厦河园片区改造陷入全面停滞。这一等便是8年。
2006年7月,深圳福田区政府正式推动岗厦河园片区的整体改造。此时,政府部门发现,8年停滞让原本阻力重重的岗厦改造变得积重难返:岗厦村的改造规模与难度创下深圳之最,并成为全国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
经过多轮磋商后,岗厦村改造的拆迁补偿方案终于在今年“尘埃落定”。记者了解到,以前改造方案拆迁返还补偿标准只有一种选择,而现在则共有两个标准、三种模式、六种选择。两种标准分别是按面积划分和按层数划分:480平方米以内按1∶1补住宅,超过480平方米按1∶0.88补公寓;首层按1∶0.9补偿商业物业,二层以上按1∶0.9补住宅或公寓。
而根据新方案,可以选择全部实物补偿、全部货币补偿以及实物和货币补偿相结合。 如果选择货币补偿,住宅公寓可获得每平方米1.28万元的补偿,商业物业每平方米则可获得2.38万元的补偿。
拆迁将造就千万富豪甚至亿万富翁
按照文先生的话来说,只要愿意签补偿协议,岗厦普通村民家立即会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而村内的名门望族,补偿额过亿也不无可能。
文先生告诉记者,按照新的标准,他们家可以获得2000多万元的补偿,而他们家房产面积在村里只能算作是中等水平。按照文先生的话来说,只要愿意签补偿协议,岗厦普通村民家立即会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而村内的名门望族,补偿额过亿元也不是不可能的。
文先生还向记者透露,十多年前便有“眼光好”的非岗厦原村民买下一栋楼,当时看似价格不菲,如今却是一本万利。
根据金地大百汇的调查,在所有岗厦村民中,房屋面积最大的一个家族拥有约6000多平方米房产。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家族在改造后,将拥有过亿元资产。
2天前
2天前
2天前
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