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关系民生,在政策组合拳频繁发力的同时,更需长效机制的建立,以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持续健康发展。
调控升级交易积极性短期受抑制
日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国五条”细则相继落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迅猛出击,力求从限购、限贷、税收和住房信息联网等方面实现全面调控升级。
一方面,“限购”的力度和范围有所加大。以北京为例,“本市户籍单身人士未拥有住房的,限购1套住房;对已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暂停在本市向其出售住房。”另一方面,对于备受关注的个人住房交易个税问题,北京和上海均明确规定,能核定房屋原值的,严格按照交易所得的20%缴纳个税,其中,北京进一步明确满5年且唯一的自用住房免征个税。
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的细则,可谓力度不一、差异明显。”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房地产研究员夏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资料显示,截至4月7日,相继已有35个城市公布了地方版调控细则或房价控制目标。其中大部分城市仅公布房价控制目标,表述大致均为全年房价涨幅不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而对公众普遍关心的限购、限贷及交易个税问题,仅京、沪、穗、深、渝等少数城市出台了调控细则。
另外,从具体表述来看,一些地方也出现细则不细、措辞较为含糊、对政策框架的重复性过多、可操作的实质规定较少等问题。
那么,究竟此次调控的政策效果又会如何,会给楼市带来什么影响?
“预计细则的出台短期内将使市场重回观望,交易积极性将受到一定的抑制,特别是二手房成交量将由前期井喷的水平显著下降。同时,京沪关于对新建商品住房加强价格指导的规定,将使高价房签约备案和预售许可手续办理难度增加,也对房价过快上涨起到部分抑制作用。而地方政府与购房者、开发商之间的博弈仍会继续。”夏丹表示。
楼市调控需警惕“一刀切”误伤刚需
在“国五条”出台后,全国多地二手房成交量上涨,北京、上海等多个一线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更创下历史新高,市场反应剧烈。而这一系列“不寻常”的行为均源自“国五条”中的一条规定———出售自有住房按规定应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能核实原值的,应依法严格按转让所得的20%计征。
业内专家普遍表示,从短期来看,这项措施的效果是税负征收对象虽为卖房者,但在房地产市场目前仍为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卖房者必将提高房屋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买房者,造成对购房者尤其是刚需购房者利益的损害。
此外,对于楼市调控“一刀切”对刚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我们因为工作调动来了北京,一直租房,但因房租过高,也为了孩子,就打算在北京买房,但老家的房子老人在住,不能卖,按照现在的规定,我们也不能享有首套房公积金贷款政策,以二套房支付利息的话,我俩的负担就更重了,我们在北京‘有家’的梦又被打破了。”接受记者采访的在某事业单位任职的赵女士无奈地说。
2025-09-05 08:24
2025-09-05 08:12
2025-09-05 07:00
2025-09-05 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