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报不改,深圳舆论环境堪忧
为什么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很多不愿意离开北京上海,而选择深圳落户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站在北京,可以直通中国心脏,探听中国未来,站住上海就可以控制中国市场,在深圳能做到吗?甚至在香港也做不到。虽然再政治上深圳永远无法跟北京叫板,在经济上无法跟上海叫板,但深圳缺乏的其实并不是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这两个定位,而是更多的缺乏舆论中心这个定位。
试问一个企业如果选择在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能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吗?恐怕很难,但在北京和上海可以做到,为什么?因为北京上海出了自己的特色定位外,还有重要的特征就是全国的舆论中心,掌控中国话语权。而在深圳,我们就缺乏这个最关键的文化优势!
深圳要发展文化产业,这自然是有远见卓识的,但仅仅依靠动漫产业,设计产业,影视产业,旅游文化和互联网肯定是不够的,深圳文化产业的遗毒在特区报。按理说,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文化产业会是多姿多彩的,各种声音,各种批评是多样化的,但事实上与此相反,深圳在广告创业方面,在媒体运营方面(除了网络媒体)不仅没有走在全国前面,反而落后与广州,北京和上海,深圳在特殊社会主义方面保持的刻意的“社”字远远比其他任何非特区更姓“社”,我不知道我这篇文章能否准许发表出来,假如不能肯定是被深圳文化监控部门给和谐掉了。
为什么要提出一定要办了特区报呢?这是因为2004年前后,特区报曾经在传统媒体全面封杀南方都市报,直到近来据说还没有解除封杀令。一家媒体居然霸道到这种程度,对外来媒体封杀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这样的事情居然也能在深圳延续多年,这确实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如果这仅仅这是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就罢了,但深圳文化局居然能默许这种行为的存在,这就奇怪了。但结果呢,南方都市报不仅在深圳站稳了脚跟,而且营业额超过了特区报,够滑稽吧,曾经的封杀者如今变成了市场的弃儿,老百姓岂能是糊弄的。但特区报的存在仍旧阻碍了深圳成为全国舆论中心之一,在深圳仍旧缺乏全国性的媒体,影响中国进程的媒体。
说这么多,其实只是要揭示一个问题,深圳作为未来的五大中心,最缺乏的是舆论的中心。原本香港太阳报,苹果报等可以有这个天赋,但奈何不能在大陆发行,就再也谈不上影响中国了。反观北京、上海,任何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都有一到两个影响全球的媒体和形形色色的其他媒体,占领北京的企业,站住上海的企业,只需要振臂一呼,全国人们,全球人们都知道了,在深圳或者香港,能做到吗?
所以,深港五大中心,必须配套一流的传媒,深圳特区报能做到吗?试问除了党章机关,还有多少人认真的研读特区报?这个问题深圳人需要好好思考下。
四个难以为继逼出五个跨城国际中心,集约化道路成必然
现任湖北省省长,前任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在深圳工作期间,深感深圳发展压力,提出四个难以为继的发展命题,土地、人口、环境、能源均无法支撑深圳继续快速发展。这四个难以为继提出来之后,深圳一片肃穆,的确2020平凡公里的深圳,却要承载1500万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就连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香港也比不及。所以如果要比人口密度,恐怕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大型城市中没有几个能与深圳相提并论,包括东京和纽约。
一边是跨城五大国际中心,一边是五个难以为继,怎么办?
曾有一段时间,深圳合并大亚湾舆论甚嚣尘上,但很快就被证实是两厢情愿,但没有上面点头的做法。假如真能合并大亚湾,深圳到可以短期内解决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但目前看来已无任何可能了。深圳能做的只能是向外赶人了。所以,效益深圳的口号提出来。如何创造效益?显然深圳开始走集约化道路。所以深近年来,深圳房价无论多高,市政府始终不会出面干预房价,究其原因便是深圳并不需要这么多的人口,更不需要着这么多的刚性需求,深圳需要的是人口质量,而非数量。假如深圳房价那一天均价上到了4万或者5万,各位也无需奇怪,这才是真正的深圳想要的结果,一方面通过房价排挤出非素质人口和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补贴措施拉近有质量的大型企业集团,高房价,高消费,高水平,高素质,低人口,低污染,低能耗,这次是深圳将来想要的结果。
1天前
1天前
1天前
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