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内涝堵在路上的,不仅仅是上夜班却不知道何时能到报社看版的老总,还有出外采访因内涝车辆熄火无法回单位发稿的记者兄弟。但更多的是,车泡在水里,家就在眼前,却无法回家的市民。
有摄影记者拍摄的水漫鹏城的照片不断发上来。顷刻间,深圳成了水城“威尼斯”,泡在水里的,不是威尼斯的小船,而是我们的小车。我在努力刷新着市三防办发过来的资料,终于,我看到了一组让人吃惊的数字:“2013年,深圳近千辆汽车因暴雨被淹受损。”不知道今年这个数字是否会超越2013。
近两年又新增100余个内涝点
286个内涝点,是自2011年大运会以来,统计得最为精准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产生的影响是内涝面积约80平方公里,直接影响人口近90万,主要集中在南山前海、宝安西部、坪山坑梓、龙华民治4个片区。而这个数字也反映出,从2011年开始,深圳市将城市内涝问题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大事要事来抓,按轻重缓急逐年进行了分批治理。而这一问题,从2011年至今,每年都成为深圳要办理的重大民生实事。但另一个数字告诉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截至2013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并没有改变。原因是,286个内涝点虽然已完成了108个,但近两年来又新增了100余个。而新增的推手,就是城市快递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批建设项目。
作为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暴雨的防范,对内涝的整治,向来是不遗余力。但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深圳这个高大上的城市,却有着一副矮矬穷的防洪系统。在2014年的全市三防工作会议上,市水务局张绮文局长说出深圳防洪系统真实的现状:原特区内防洪标准约100年一遇,原特区外由于部分河道未进行系统整治、排涝设施不足、高强度开发建设影响等原因,防洪标准不足50年一遇,远低于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从排涝能力看,原特区外普遍只可抵御50毫米/小时、80-100毫米/3小时的雨量,原特区内普遍只可抵御70毫米/小时、100-120毫米/3小时的雨量,仅勉强达到国家标准的最低值;此外,抗风能力较弱的临时建筑、简易工棚、违章建筑,在原特区外依然普遍存在。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与深圳经济强市、人口大市的现实需求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不相适应。同时,部分城区防洪排涝系统欠账多。由于受地理特征、规划滞后等因素影响,深圳部分片区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先天不足”,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排水管道设计标准仅为一年一遇,部分片区甚至没有雨水管网。如宝安西部片区,大部分街道规划管网建设率低于40%,石岩街道甚至仅为17%。与此同时,该片区还存在泵站建设滞后的问题,目前还有占抽排能力52%的项目处在前期,有12座规划泵站处于待建状态,建设进度极为滞后;部分老旧城区、城中村排水管网“后天保养”不够,导致部分排水设施老化和管道淤堵,逐渐丧失排水功能。经初步核查,仅福田区就有57个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居住区的自建排水设施尚未纳入管养范围。
城建工地是新增内涝点的“生厂商”
每年数十亿的资金整治城市内涝,为何内涝还屡屡不绝。为何车子还常常被淹。对于一个个尖锐的提问,答案是这样的:“刚治理好一批内涝点,新的内涝点又产生了。而这些新的内涝点的“生产商”,则是一个个城市建设的工地。
开罚单、吸淤泥,拆违建,但被侵占、被挖断、被堵塞的河道和下水道的增长速度却跟随着这个城市新楼盘、新建设项目的速度一齐增长。记者不止一次更随深圳市水政监察支队的执法人员到这些内涝点的现场,一条条河道被推土机拦腰挖断,丧失了它基本的排洪功能。一条条河道上堆满了违法建筑材料,却始终拆不掉。一个个下水道,被偷排的泥浆车灌满了水泥,雨水再也无法通过它排到海里。几乎每一个新的开发区,就是一个新的内涝点。
“他们不知道,他们挖断、堵塞的下水道或河道,我们很难恢复,只能重建一段。他们不知道,他们为了节约几百元偷排的成本,我们可能要花上百万去重建一条管道。”他们不知道,他们花几分钟毁掉的一条管道,我们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建好。”深圳市清源行动办公室负责人在一次采访中,痛心疾首地对记者说到。
20小时前
21小时前
21小时前
21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