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和2010年,土地价格上涨迅速,各地频繁出现“高价地”,以“价高者得”为宗旨的拍卖出让遭遇信任危机。随后,考量“综合实力”的招标出让逐渐推广开来。由于评标过程并不公开,该种方式又引发了公平性质疑。
张大伟表示,招拍挂制度虽然更加市场化,但在配套制度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完全以市场化方式来出让土地,势必会造成土地价格非理性攀升。
“土地财政”副作用需消除
在地价上涨的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随之增加。
按照现有的财政税收制度,除中央政府计提的少部分农田水利建设等资金外,土地出让金的大部分划归地方财政统一支配。随着地价攀升,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增加。
据国土资源部数据,2013年,全国土地出让合同价款达4.1万亿元,而2004年该项收入为5894亿元。在土地出让实施招拍挂改革的十年来,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长7倍。
山东省南部某市财政系统官员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缺乏支柱产业,税收收入匮乏,使得当地财政时常捉襟见肘。在实施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后,财政紧缩局面明显改善。其中,土地出让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一度占据地方财政的半数比例。
地方财政宽裕,使得地方政府有余力去开展各项投资。上述接近国土部的专家表示,过去几年,不少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教育医疗等投入也有所加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土地财政”。
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建材、家具、非毛坯等多个行业也快速扩张,带来大量税收。“对于很多城市来说,房地产业是不折不扣的‘支柱产业’。”上述专家表示。
在充分尝到“土地财政”的甜头后,这项政策的另一面也开始显现。张大伟表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接受过程,由习惯最终变成依赖。民间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土地出让收入占据地方财政平均比例在4成左右,个别城市甚至超过一半。
张大伟表示,“依赖”表现在两个方面:大量推出土地,以获得更多收入;抬高土地价格,以获得更多收入。这两者的副作用如今已经开始显现。前者体现在,因土地出让过多,超过市场的实际需求,部分城市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现象。
后者则体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放缓供地节奏,出现土地供应不足的“假象”。事实上,部分地方政府追求“价高者得”的拍卖方式,甚少使用招标出让,目的同样在于获取更高土地收入。
“土地财政”已成为中国楼市难以克服的顽疾。分析人士指出,单单依靠对土地指标的控制,难以对其实现真正遏制。但当前楼市下行、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的现状,或将倒逼各地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制度有待完善
“很多人对土地招拍挂的印象,往往是与高地价、高价地密不可分。实际上,这与市场大势密切相关。”上述接近国土部的专家表示。
他指出,过去十年是城镇化进程加速、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的阶段,在我国现有的土地、财税制度下,出现了地价上涨、房价攀升、“土地财政”等现象。招拍挂制度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生,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2025-09-04 11:39
2025-09-04 08:23
2025-09-04 08:16
2025-09-04 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