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考察、反复论证,2008年石龙开发区策划了石龙产业孵化中心一期工程,并把孵化中心一期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试点。经过两年多的建设,2010年底该项工程近6万平方米的科研办公楼顺利竣工。建成后产业孵化中心以中小企业为招商对象,以转让可分割产权的科研办公楼为主,以向中小企业出租办公楼为辅,以公共管理机构办公、科研办公、科贸公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中小企业办公为招商目标。
石龙产业孵化中心一期的建成及经营成果,是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这次实践让开发区找的了新的发展方向。
张兴胜表示,这次尝试让我们对园区开发有了新的认识。从这以后,在石龙开发区新增土地面积上,不再进行裸地出让,而是由开发区管委会依据规划要求统一组织开发建设,企业有计划地进行土地综合开发,进行科研办公楼建设、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有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及后期物业管理与运营,实现石龙开发区最佳的整体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三大新模式带来新面貌
统建模式专门为初创小企业量身定作。根据市场调研,工商部门对企业在住宅区工商注册进行限制和规范,大批创业者必然到开发区找合适经营场所进行企业注册和经营,石龙产业孵化中心恰恰以租赁和出售的形式能为这部分企业提供必备的创业场所。随着产业孵化中心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一大批初期创业型小企业逐步向开发区集聚。大批企业的集聚,势必形成企业群体。实现企业之间资源互补或共享、实现相关产业的企业横向协作、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等,为统一建设中小企业创业中心提供了市场机遇,同时这种创业平台又为企业的成长发展了创造良好的经营氛围。
企业定制模式是专门针对较大型成熟企业及特殊办公要求的创新公司设计的合作模式,这种方式可以根据企业办公特点、经营活动的特性,最大限度发挥公司办公的最大效益。这种“量身定制”的模式克服了以往“我建什么你用什么”的以供给为中心的单调经营模式,实现了“市场需要什么我建什么”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模式的转变。产业孵化中心二期开工建设的水利部大型国企新华水电的科研及总部大楼项目就是为企业量身定制的实践之一。
还有一种专业科技园的创新模式,这是用政策、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用企业的资本力量建科技开发园的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专业开发优势,用自有资金、自有技术、自主开发的方式建立专业科技园,同样发挥了开发区土地资源最佳利用的良好效果。比如,航天科工集团四院建设的专业科技园为开发区运行模式多元化积累了经验;还有一批传统企业如宏华电器有限公司、立思辰(0 +0%,咨询)科技公司通过自主开发的示范效果,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壮大企业自身实力,打造企业新形象。
“在统建模式、企业定制模式和企业自建科技园模式等新运作模式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更多企业入驻石龙开发区,在为开发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改变了入区企业格局,提升了开发区整体形象,增加了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张兴胜说。
腾笼换鸟再出发
2012年,石龙开发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正式成为中关村“一区十六园”之一,改名“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但稀缺的土地资源、较高的人力成本已经成为园区企业扩张壮大的最大瓶颈。为了破解发展难题,门头沟鼓励园区企业将生产制造环节外迁,留出园内土地用于高新技术研发。
“生产线外迁、跨省搞合作、引入科技创新要素、打造创新共同体,这是门头沟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也是门头沟园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路径。在未来的发展中,园区将大力承接和引进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高、精、尖产业,将区域有限的土地最大限度地用于科技研发基地建设。”张兴胜说。
1天前
1天前
1天前
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