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土地财政”将香港逼入死胡同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地价与房价下降背后,是走向穷途末路的香港版“土地财政”。
内地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金的“土地财政”模式被广为诟病,但如果跟香港比起来,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香港并不缺少土地,但大部分土地却不被允许利用。香港可以推向市场的土地大都掌握在港府手中,但香港政府历年来对土地供应量严格控制,人为推高了香港地价和房价。
有数据才有真相。
《面包财经》根据香港地政总署公布的历年土地拍卖纪录,计算得知:自从1985年以来的30年间,香港政府一共拍卖土地730.62万平方米。以香港700多万的总人口计算,30年间,平均每人能获得的土地也就一平方左右。
而且这些拍出的土地不仅仅包含住宅用地,还包含了大量的商业、工业和仓储等用地。如果把这些都排除掉,再加上大量非香港人在香港置业,过去30年,香港平均每人连一平方米土地都分不到。平均到每年,仅仅能得到不足0.03个平方——还不足半张A4纸的大小,不要说一张椅子,放下一双鞋都难。
在严格的数量控制之下,香港土地单价一直居高不下,2009年以来,香港共拍卖土地175.6万平方,所得土地拍卖款超过3290亿港币,平均每平方米土地价格高达18.7万港币。
香港表面上是个低税率的城市,但是如果考虑到高地价房价变相产生的税负,则香港本地人的负担远高于其他主要的金融中心城市。
尽管香港政府推行各种各样的公屋政策,企图用政府的力量来解决居住问题。但至今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仍然是各大城市中最小的,房价却位居全球前列,60平方以上就已经算作豪宅。
一手把持土地,推高地价房价;一面又假惺惺的替市民盖楼,号称“公屋”。难怪近年来香港市民对港府的不满与日俱增。
以倡导自由经济自诩的香港,政府居然对土地垄断控制到如此地步。真自由市场还是假自由市场?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之下,香港人为造成的高地价高房价还能持续多久?
18小时前
18小时前
19小时前
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