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房价蹭蹭蹭地往上涨,跟民国时期比起来,现在的房价是高得吓人啊。按照现在的观点来看,当时三四十万元就能在北京买一所房子!真的是不可思议,天方夜谭。但是,民国却鲜有市民买房,为什么?
北京四合院:价钱几年翻了一番!
拿上世纪二十年代来说吧,北京王府井周边的四合院,正房三大间,厢房两三间,南房三间,门楼一间,占地半亩有余,七成新,带家具,一所售价一千块大洋到五千块大洋。当然,具体价格随区位和时间而定,临街自然贵,背街自然便宜,北洋军阀倒台前较贵,倒台后迅速降价。
1923年,鲁迅购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院,只花了八百块大洋。加上契税、印花税、付给房产中介的佣金,再加上非毛坯和置办家具的钱,前后不到一千三百块大洋。
1924年,北大教授吴君毅去拜访郁达夫的哥哥郁曼陀,当时郁曼陀在北京已经买下一所非常漂亮的四合院,前后两进,花木成荫,绿化好,采光也好,吴君毅问这所房子值多少钱,郁曼陀说:“买成二千二百元,现值五六千元矣。”刚买的时候花了两千两百块大洋,现在应该涨到五六千块大洋了。
北京四合院
民国时期的房子便宜吗?
众所周知,大洋是银元的一种,在1924年的北京城,一块大洋可以订半个月牛奶,可以买二斤鲜羊肉,可以买二十斤机制大米,如果花上三十块大洋,可以去全北京最好的饭店吃一顿燕翅席。大致估算,那时候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六十元。郁曼陀说他的房子估值五六千块大洋,折合人民币多少钱?三四十万元而已,现在花三四十万元能在北京买一所房子吗?简直天方夜谭。
鲁迅购买西三条胡同那所四合院的时候,正在教育部做官,同时还在北大兼课,北洋政府老是打仗,财政上捉襟见肘,所以他的薪水偶有欠发。即便如此,鲁迅每月也有三百块大洋以上的收入,而他买房加非毛坯再加其他所有费用仅仅只用了一千多块大洋,说明他的收入很高,同时也说明那时候的房子便宜。
说那时候的房子便宜,这是我们现代人的看法,民国市民可不这么认为。鲁迅的兄弟周作人在北京八道湾胡同定居时,有个邻居是卖糖葫芦的,周作人问他一天能赚多少钱,他说:“好的时候一个袁大头,差的时候也就四五角吧。”周作人替他算了算账:一天收入按五角计算,一年能挣一两百块大洋,攒上三年,就能买一所小院子。所以周作人劝他攒钱买房,再把房租出去贴补家用。您猜那邻居怎么说:“我这点儿钱连家里嚼裹都不够,买房?下辈子想喽!”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普通老百姓很难结余什么钱,他们的收入勉强可以糊口,糊完口就没钱了,所以房价再低也没钱买。
民国时期老房子
超过70%的民国老百姓入不敷出1927年,社会学家陶孟和耗时半年对北京城内四十八家工薪家庭进行调查,调查这些市民家庭的收入和开支,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一个在北京居住的成年人如果想满足最低层次的营养需求,每月最少需要五块大洋;第二,北京工薪阶层的平均月薪是十一块大洋。
现在我们来算算账:收入十一块,花五块,还能结余六块,每月积攒六块,一年就是七十块,十年就是七百块,攒上十年,绝对能在北京买一所小院子。跟现代市民买一所房还贷二三十年相比,民国人买房丝毫不难。
问题是,平常的开支不仅仅是吃饭,除了吃饭还要穿衣,除了穿衣还要租房,除了租房还要看病,除了看病还要养孩子,花钱的地方多着呢!据陶孟和统计,他所调查的四十八家工薪家庭只有十四家收支相抵,其余三十四家入不敷出,甭说攒钱买房了,活着都困难。所以他们买不起房,不管房子多么便宜,他们都买不起。
普通市民压根儿不敢奢望买房,他们要么住着祖辈传下来的老房,什么时候漏雨什么时候检修;要么租住或者借住着别人家的房子。1929年《北平指南》第二编写道:“平市居民五方杂处,侨寓者十之四五。”意思是将近一半的市民在租房住。1936年《太原指南》第一编写道:“太原城内街巷繁华,侨居之民十之八九。”意思是无房居民占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当时房价那么低,无房居民因何不买房?原因无他,收入太低,攒不够购房款。
民国初期妇女及其孩子
民国也曾出现炒房现象
当然,民国并不是没有购房者,民国时期的普通市民也并不是永远不买房。1937年北京沦陷以后,1945年上海光复以后,都爆发过非常严重的房荒,房子太少,住客太多,住宅供不应求,房租比房价涨得都快,买房比租房划算得多,那时候,很多市民都涌入了购房大军。房价涨了,他们更加买不起,但是他们可以炒房:十几户人家组团购买一张房屋预售劵,过几天再把它拿出去抛售……事实上,他们用这种方式炒房的时候,依然住着租来的房子。
民国“炒房”人潮
2天前
2天前
2025-09-25 08:09
2025-09-25 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