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扩张、工商业集纳资源迅速发展,乡村,尤其是古村镇及其独特文化的身影的渐渐消隐,愈发为人所关注。昨日,2016首届中国(深圳)古村与新乡村主题展主题论坛在深圳市会展中心举行,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陈可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古村之友”发起人汤敏等各界人士,围绕乡村、古村镇的保护、发展话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与思考。
陈可石:
要有城市
人文主义价值观
“古村镇是农耕文明的文化载体,要珍惜‘活’到如今的古村镇,要让它们继续‘活’下去。”过去的10年里,陈可石不断眼见“保护还是不保护的争论”,这让他一直深切感到,“古村镇需要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的规划设计以及保护开发,大家的观念要有所改变。”他认为,古村镇须保持形态上的完整,并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和环境特色,而同样重要的是“古村镇需要通过产业进行调整,通过创意、设计提升其自然与人文的地理价值”。
宋丁:
注入文旅业态
重建特色乡村
在宋丁看来,中国乡村除了美丽,更有其自身的“严峻现实”,有的乡村完全被城市吞并,有的仅保留少量文化符号,人文流失严重,有的仅局部残存不再完整,有的被城镇模式改换了“头脸”。他认为,应当“注入文旅业态实现产乡一体化多元化发展”,如此,既符合乡村现实的经济需要,也符合维护其文化传承的需要,但注入文旅业态需要“城市资本下乡来深刻改变乡村经济成长模式,农村土地与城市资本间的市场化结合是伟大的”。而在文旅业注入的同时,也需重塑传统乡村人文体系和生活流程,因为村民、农业、生活、生产共同构造了其文化特征,“古村应是完整保留的,不光是它的村落、街道、建筑,古村是一种生活。”
汤敏:
借助“乡贤”
将公益价值高效转化
在城市规划、业态注入的思考角度外,汤敏为论坛带来了对乡村建设发展的公益视角的理解。汤敏以“古村之友”为例,“给乡村带去资金的时候,更注重为乡村留下一批新的人群”,他称之为“乡贤”,是具有社会公心、一定企业运作能力、善于汇聚各方面资源的人。汤敏表示,借助“乡贤”,才能将互联网技术、企业捐赠、社会公益号召、志愿者团队的价值高效转化。在汤敏看来,乡村的建设、改良需要推动“乡贤”成长、创客返乡发展,以公益方式予以资质和资源配给。
2025-09-04 11:39
2025-09-04 08:23
2025-09-04 08:16
2025-09-04 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