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外向的市场,适合炒作的房子——“不宜居住”的房子卖给了谁?
“合理引导房地产需求,精心调控海南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在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坚持科学规划、规范管理,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有序发展面向岛外市场的低碳、绿色、高品质旅游房地产。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大力培育高等级资质建筑企业。下大力量完善小区设施,提供教育、医疗、商业、公交、停车场、物业等配套服务,提升房地产档次,努力把海南打造成为最宜人居的理想居住地。”这段来自今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也间接道出了海南极其特殊的房地产市场。
海南的房子是用来卖的,住的考虑放在了第二位。去年以来三度探访海南,深圳商报记者发现整个海南岛的房子几乎都不考虑综合配套的建设。无论是海口还是博鳌、陵水甚至三亚的大型楼盘,问起配套的情况,无一例外的是,既没有幼儿园、学校,也没有医疗设施,甚至连买菜的地方都没有。
“海南的房子大多是岛外的人来旅游度假用的,不用配套这些设施。”楼盘售楼人员的答案几乎千篇一律。在博鳌湾,销售主管徐凤兰告诉记者,这里除了公寓、别墅,还要规划建设一个五星级酒店。至于生活配套,她表示,博鳌镇上的医院就在后面几百米,也有菜市场,但学校或幼儿园“这里并不需要”,“因为我们的房子基本都是面向岛外的人销售的。”
在陵水的雅居乐清水湾,这个占地1.5万亩的超大型楼盘,去年公布的销量是85亿元,今年前10个月的销量也已达75亿元。在人流量不小的售楼处,售楼人员化中明告诉记者,这里的配套目前有一条商业街已经营业,莱佛士酒店也将在明年开业。不过化中明表示,“在目前空置率高达80%的情况下,暂未有计划开设学校和医院。”在售楼处,深圳商报记者遇到了一对北京来的夏姓老夫妇。他们告诉记者,自己并没有在清水湾买房,这次来主要是看它的非毛坯风格,回去非毛坯他们位于三亚大东海的房子。夏老夫妇说:“这里虽然环境好,但是配套太差,根本没法住人。我在这里,想买瓶酱油都找不到。怎么住?”
“事实上,海南新建的一大批商品房都不适宜居住,靠海近,太潮,当地人都不愿住在海边。但这些房子就是适合于炒作。”海南大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所长,海南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王毅武对记者坦言,“这些房子本身就是为‘炒’而建的,买房的人本身也不是想住。今后这些房子要进入宜居状态,还需要很长一段过程,需要很多的资金配套。”谁来配套?王毅武认为,不能指望房地产商,而政府更多的是要考虑海南当地居民的市政配套,“哪有闲钱帮外地的炒房团配套?”
“不宜居住”的房子都卖给谁了?王毅武认为,海南的高房价绝对不是海南的本地居民给炒上去的,而是炒房客给抬上去的。他笑称,现在海南房地产的所谓泡沫和十几年前是不一样的。当年是半拉子的烂尾楼,开发商资金断裂;而现在海南的房子基本都卖出去了,“现在海南的房子大都在炒房客手里,要砸也是砸在他们手里,和房地产商没关系。”
太多相似的数据,不尽相同的性质——资金链不断意味噩梦难现
先看看历史数据: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产投资达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当年,海口市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3%,三亚也达到了73.6%,海南全省财政收入的40%来源于房地产业。根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的统计,海南商品房平均价格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涨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短短三年,增长超过4倍。
1994年的调控,给占全国总人口0.6%的海南留下了占全国10%的积压商品房。为收拾这个烂摊子,海南省从1999年7月开始处置积压房,直到2007年6月底,海南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办公室正式结束其使命。统计显示,在2006年10月之前的7年时间里,海南省累计处置闲置建设用地23353.87公顷,占闲置总量的98.17%;处置积压商品房444.82万平方米,占积压总量的97.6%。
再看看当前数字:2010年,海南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67.8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7.2%,同比增长62.5%,涨幅居全国第一,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417.11亿元。2010年跨省资金累计净流入1084.89亿元,改变了海南省自1998年以来连续12年资金净流出的局面。海南省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海南省房地产业开发投资464.9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1086.34亿元的42.8%,投资规模增长44.8%。而来自海南省住建厅的数据是,今年上半年海南房地产相关税收收入94.5亿元,占地方税收的58%,房地产业税收74.13亿元,税收规模居各业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