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转移
广东省“双转移”战略意图之一就是实施产业由珠三角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以实现广东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之困局。以2008年开建的由深圳市南山区政府与河源市龙川县政府联合开发的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为例,其对深企开出了“特殊优惠政策”。除了税收以及水电优惠,土地就成为内地招商引资最为吸金的“砝码”——给予土地政策支持。“在省审批权限范围内,对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给予用地指标倾斜照顾;超出省审批权限的,由省国土资源部门申报,争取国家支持。对投资工业项目实行用地优惠政策。”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园如此表示。
其后内地各省竞相争夺富士康更是把这一波产业转移推向高潮,可以视为“双转移”战略的一个缩影。
在一些企业看来,转移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深圳是国内电子制造业的一个大本营,这里不仅靠近海外市场,交通便利,物流发达,更重要的是,多年来的发展和积累,已经在深圳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电子产业格局。我把工厂搬到惠州,确属无奈之举。”忙着落实订单的王涛在电话里依旧向本报记者表示自己的无奈。
王涛的电子厂有200多人的规模,主要为中兴通讯等大的通讯公司做配件。2009年下半年,其在深圳宝安区的工厂厂房租金大幅提高,当年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王涛坚信“剩者为王”,虽然订单缩减,还是把工厂搬到了毗邻深圳的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我工厂搬走后不久,旧有的很多厂房就乘机被社区股份公司收回,升级改造后,被打造成统一标准的厂房出租。当然,租金提高的同时,新的进入企业门槛也提高了不少。”2012年12月底,依旧在低利润率徘徊的王涛苦撑着企业往前走。
利用土地政策调结构
类似王涛的企业,正是深圳市拟“挤走”的企业。但当时,很少人能设想,金融危机竟然为深圳“挤出”了最宝贵的资源——土地,而金融危机“挤出”的闲置土地,也成为深圳“结构调整”的工具。
2009年,随着转移出去的企业日益增多,深圳提出,要在2010年底建成500万-600万平方米创新型产业用房。而土地来源就有政府收回的闲置用地及旧厂房,以及政府整体租用盘活的工业厂房——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深圳大量工厂关停,从而造成大量厂房闲置。
“一定程度上,金融危机促进了广东‘腾龙换鸟’政策推进。市场之手淘汰了许多落后产能,为珠三角下一步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腾挪了发展空间。”一位研究珠三角产业的学者对本报记者表示,深圳市以提高地均税收和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为目标,建立产业退出机制,引导不符合产业用地标准的产业退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贸易研究院曾就此进行过专题调研。专题调查组成员肖鹞飞教授介绍,调查显示,2008年底深圳共有2500万平方米的闲置厂房。
随着如今经济持续低迷,业界预计空置厂房面积更多。2008年底,深圳土地储备中心以市场化模式收购了深业金宝源投资有限公司一幅占地17613平方米、包括地上建筑物的地块,这成为该市首例由政府向企业收购土地的个案。而被收购的地块上面既有的两栋大楼,可能被政府规划为办公楼用地。
“加大对现有空间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政府、企业在创新型产业用房筹集中的能动作用。”2009年,发布在深圳市国土局官方网站上的《深圳市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彰显出政府力图在危机中通过土地政策调结构的用心。
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深圳市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方案》显示,创新型产业用房有出租和出售两种供应方式,“出租的对象主要是具有一定知识产权,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要求,处于高速发展成长期内的中小创新型企业。出售的对象主要是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企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具有强烈产权需求的创新型企业”。
“凡符合深圳产业政策发展的好项目,深圳就有土地。”深圳官方表态。
2025-09-04 14:56
2025-09-04 11:39
2025-09-04 08:23
2025-09-04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