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郑宇洁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粮地产的主营业务为住宅、商业物业以及工业物业;中粮置地则侧重与物业管理及投资,两者的主营业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两者有业务的交叉,尤其是在城市综合体这一块,商务物业建设以及物业管理有重叠。中粮集团旗下有中粮置地、中粮地产两家H股和A股上市公司,除此之外还有酒店事业部及其他中粮集团子地产项目公司,存在资产整合的需要和基础。中粮集团也曾表示,为避免出现下面两三个地产公司同业竞争的问题,要把所有地产业务整合起来,将包括商业地产、房地产开发及酒店部分,形成一个整体地产公司,具体分三步,即人员整合、股权整合、资产整合。为了此次整合,中粮集团在北京、上海、天津、烟台、成都5个城市成立城市公司,将旗下中粮地产和中粮置业的资产进行整合,厘清股权关系,统一管理,为中粮集团地产业A+H整体上市扫清障碍。
不争气的中粮地产
但2012年,这个提法悄然改变,宁高宁公开表示,计划拆分旗下商业地产业务,在香港实现单独上市。此后,中粮集团注册成立了中粮置地,借壳侨福,反向收购,香港上市的后文。后来,很多媒体用“摇摆不定”来形容中粮集团的地产战略,但究其原因,不是宁高宁放弃了自己的整合理念,实在是中粮地产太不争气。中粮地产2013年年报显示,2013年中粮地产实现营业收入101.79亿元,较上年增长28.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5亿元,净利润率为5.25%,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只有2.03亿元,其中由万科经营的中粮万科合作项目贡献了很大一部分。
今年一季报情况也大致如此,中粮地产实现营业收入9.7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67亿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只有0.61亿元。
而时代周报记者查阅了中粮地产的历年年报,发现2007年(2006年中粮地产前身深宝恒才完成股改)中粮地产的营业收入为8.2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核心净利润达到2.22亿元,而到了2013年营业收入101.79亿元,中粮地产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只有2.03亿元。换言之,在中国房地产黄金十年中,中粮地产收入增加了12倍,但主营业务净利润却下降了2000万元,在房地产千亿俱乐部已经扩容至7家,其他房地产企业都赚得钵满盆溢的情况下,中粮地产这样的业绩就显得触目惊心。
时代周报记者查阅年报和审计报表看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中粮地产2007-2013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2.22亿元、1.47亿元、2.75亿元、1.64亿元、1.81亿元、1.23亿元和2.03亿元。
从2009年开始,中粮地产先后通过二级市场出售中汇医药、江西铜业、中国宝安、招商银行等股权。2011年,中粮地产曾先后四次抛售所持招商证券股份,累计出售招商证券3917.6万股,套现4.42亿元,当年中粮地产的净利润不过4.22亿元,换言之,若非依靠抛售金融资产获利,当年的净利润就会出现亏损。
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殷旭飞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通过处置相关资产的方式来提高投资收益的模式,并不能为中粮地产带来持久收益。
截至2013年底,中粮地产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7.91%,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只有51%,逼近国资委要求的80%上限。
为此,中粮地产在向母公司举债的同时,还不得不向关联公司举债,2011年,中粮地产董事会同意向中粮万科假日风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申请续借2010年8月的部分委托贷款,共计2.35亿元;2013年中粮地产再次向北京中粮万科假日风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申请续借8.95亿元借款。
由于资金链紧张,央企背景的中粮地产甚至借道私募来缓解资金压力,2013年9月,中粮地产公告称,将与私募基金上海中城永跃投资中心合作开发南京上坊项目,双方共同增资6.51亿元。
17小时前
2天前
2天前
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