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中城市交通普遍越来越堵的今天,深圳交通运行速度较三年前不降反升。记者昨日从深圳市交通运输委了解到,通过创新综合治堵机制,“短平快”及时解决交通热点等手段,我市城市交通状况得到有效改善,2016年全市晚高峰平均车速26公里/小时,较2013年上升了2公里/小时,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相比也处于较好水平。
创新机制形成治堵合力
近年来,随着全市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交通需求迅速增长,自2000年至2013年,深圳中心城区内机动化出行量增加了3.2倍,年均增长9.4%,进出中心城区的向心交通增加了12.6倍,年均增长21.5%。当时交通部门提出预警:照此趋势,若不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预计2016年平均车速下降至18公里/小时,低于20公里/小时的国际拥堵警戒线!
为有效治理交通问题,深圳于2014年起开始实施旨在改善交通、调整交通方式结构的新一轮交通综合治理。深圳市政府建立了以分管交通的市领导挂帅,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交通拥堵综合治理联席会议机制,并将市治堵办设在市交通运输委,在综治项目中规划与计划、建设手段与管理手段、积极协调与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积极性得到有机的结合,形成了既高度集中又便于各部门间协调,使决策和管理均具科学性的运行机制。
创新机制让各部门形成了合力,而且实现了城市发展、交通建设的有机协调,确保了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快速有序推进,建设标准和深圳质量的严格把关。在去年轨道三期的11、7、9号线顺利开通的基础上,目前6、8、10号线,2、3、4、5、9号等八条延长线已全面开工,其中6、8、10号线已进入建设高潮;一批高快速干道加快建设,目前在建的重要通道就达24条,尤其是坂银通道、南坪三期、坪盐通道等加快推进;春风隧道2016年12月26日已经开工。
391个“短平快”项目清理拥堵热点
2014年以来,市交通部门在不断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完善路网体系、优化公交线网、加强交通管理的同时,还依托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机制,滚动推进了391个“短平快”交通整治项目,主要包括强化公交路权、慢行网络改善、拥堵热点改善、信号灯控优化等。
强化公交路权方面,建成990车道公里公交专用道,较2012年新增295车道公里,并港湾化或分设站台改造101对站点,启动月亮湾综合车场工程前期,公交运行效率和站台周转率不同程度提升;
慢行网络改善方面,改善景田、民治等8个轨道站点周边慢行设施,并完成8座人行天桥建设,建成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点702处,公共自行车数量21354辆,自行车道约500公里,慢行品质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