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
光明新区华强创意产业园。
自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以来,光明新区积极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依托大项目建设,以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为重要抓手,不断优化新区营商环境,全面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近期,新区制定实施《光明新区科技创新发展十二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通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创新龙头企业提升行动等12项具体行动,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要素,营造创新生态体系,将光明新区打造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上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创新中心。
根据《实施方案》计划,到2017年末,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将不少于420家,实现5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国家级创新载体不少于3个,市级以上创新载体不少于50家,众创空间不少于16家。到2019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8%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650家,市级以上创新载体不少于60家,各类众创空间不少于20个,引进中央千人计划人才(团队)不少于10人(个),培育“鸿鹄人才”不少于350名,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8%。
依托行业龙头 营造创新生态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主体。新区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举,将辖区内具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作为龙头,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政策。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积极推进上市企业总部园区、中小企业总部基地综合体建设,探索联合总部建设模式,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区域性总部或重要机构入驻,加强对未来产业等高成长产业创新总部基地的布局。
据介绍,随着深圳建市以来单笔投资最大工业项目华星光电G11项目的正式开工建设,新区将依托华星光电优质技术资源,实施“高世代TFT-LCD液晶面板RGBW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华星光电二期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实验线建设项目”等“中国制造2025”深圳行动计划重大项目,支持企业创建深圳市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新型显示和电子信息高端制造基地。
同时,新区将继续支持和引导各类主体依托产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大型龙头企业等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完整孵化链条,实现对企业全成长周期服务。引导社会资本和企业建设创新工厂、创业咖啡馆、概念验证实验室等众创空间,加快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科技“四众”平台的发展。
据了解,为进一步瞄准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区高标准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培育工作,遴选300家中小微企业重点培育。例如,位于新区留创园的纽迪瑞科技便是在新区成长起来的细分行业领军企业,拥有世界领先的压力触控(3D Touch)解决方案,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2015年配合中兴发布全球第一部压力触控智能手机。公司创始人李灏是光明新区培养出来的首位本土诞生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而位于新区留创园的另一家企业,致力于水性特效颜料及涂料的研发与产业化的绚图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在创始人林海晖博士的带领下,团队研制出全世界最先进的水性金属颜料第三代技术产品。2017年1月,林海晖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优化创新载体 加速资源集聚
新区以大项目建设为依托,不断优化创新载体,加快上市企业总部基地、光电企业加速器、特建发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天安云谷、华侨城光明小镇、科创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华强文化二期、招商局科技企业加速器二期建成投入使用。
据了解,新区正推行“一社区一创新园”计划,鼓励有条件的社区股份有限公司将工业园改造成创新型产业用房,提供更多的产业发展空间,建成一批产业高端载体,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鼓励辖区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发展模式。引导新型研发机构优化科研管理体制,积聚国内外各领域领军人才,不断提升整体科研实力,加速带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据介绍,今后5年内,深圳将投入约300亿元建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100万平方米的校园基本建设将于今年动工,相关工作已进入倒计时。新区将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建设,全力争取在深圳校区布局相关重大科研平台。支持中山大学着眼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建设重点,打造更多学科高峰。推动资智、企智对接合作,加速聚集各类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资源。
光明新区科技创新发展十二项行动
1.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2017年,力争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2家以上;到2019年,力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不少于650家。
2.创新龙头企业提升行动。到2019年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创新集群,努力实现“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雁阵效应”。
3.创新平台提升行动。201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到2019年,新增国家级创新载体不少于2个,新增5家以上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总数不少于60个。
4.源头创新能力提升行动。2017年,与中山大学联合召开产学研项目专题对接会2场以上;到2019年,建立中山大学与重点企业产学研战略合作平台,支持辖区企业引进院士及千人计划团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5.创新载体扩容提质行动。2017年,推动2-4个社区集体旧工业区开展综合提升试点工作;到2019年,新增创新型产业用房20万平方米,通过社会力量新增产业用房不少于100万平方米。
6.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行动。2017年,加快华星光电G11、欧菲光、日东光学等项目建设;到2019年,支持以华星光电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建设成为深圳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
7.创新创业环境优化行动。2017年,争取新认定众创空间不少于7家,继续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吸引10个以上优秀项目到新区产业化;到2019年,新认定众创空间不少于10家,举办创客主题活动30场以上,吸引30个以上优秀项目到新区产业化。
8.国际创新合作拓展行动。2017年,举办海外重点地区投资合作交流会不少于2场;到2019年,累计举办海外重点地区投资合作交流会不少于6场,累计引入海外重点投资项目不少于5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亿美元。
9.科技人才引智行动。2017年争取新增3—5个博士后站(基地);争取年内新增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名以上;到2019年,累计引进中央“千人计划”人才(团队)不少于10人(个),力争引进培育“鸿鹄人才”350名。
10.知识产权提升行动。到2019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3件。
11.科技金融资源集聚行动。2017年新引进银行一级支行1—2家,新区产业引导基金累计募集资金不低于10亿元,至少设立1只子基金;到2019年,新区产业引导基金累计募集资金不低于20亿元,设立子基金不少于3只。
12.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行动。积极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