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并举,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
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做好“双语”教学工作。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
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社会心态”
首次写入五年规划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3月5日正式在两会上“亮相”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社会心态”写入,引发了代表委员的关注和热议。
“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五年规划,这还是首次。这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心态问题的高度重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复杂性的清醒认识,充分表明了党直面现实的政治勇气。”5日下午,民进小组讨论会场上,陈自力委员说。
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感增大,产生不良心态。
“一个国家光有GDP不行,一个有希望的国家的公民要有激情,有理性,互相包容。”陈自力委员建议,要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快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另一方面,要在精神上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疏导和引导,把个人价值取向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本版稿图均据新华社
1天前
1天前
1天前
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