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金地集团董事长凌克率领新任命的总裁黄俊灿等高管,出现在媒体面前,相对黄的意气风发,凌克一脸沉重,仿佛一夜沧桑。
一场前所未有的人事地震正在金地发生。当天,金地宣布了总裁张华纲、监事长王培洲辞职的消息。此前不久,金地董事郭国强以及高级副总裁、上海分公司总经理赵汉忠已相继离职。前者曾是金地的金牌董秘,后主管资产管理部,一手促成金地房地产金融业务;后者主持的上海分公司贡献了金地利润的大半。
作为发家于深圳的房地产公司,金地与同城的万科、招商地产(18.44,0.13,0.71%)以及广州的保利地产(10.72,0.12,1.13%)并称为“万保招金”,为业界瞩目。此次离职的张、赵、王等人,在金地任职均超15年,而赵、张与凌克并称为金地的“三驾马车”,共同推动了金地在2001年成功上市。四高管同时离职,令有20年历史的金地陷入空前危机之中。
因高管离职传闻频出,金地6月28日停牌,但29日复牌后股价一度跌停。随后,凌克率领一众高管买入自家股票,7月5日又分别召开面对投资者和媒体的交流会,以期稳定股价。
时值中国正在推进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凌克面临的局面相当棘手。据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发布的《2010上半年房企销售排行榜》显示,上半年金地集团销售金额55亿元,仅完成年度计划的四分之一,排名跌至20名,距离第一名的万科差了整整300亿元。
离开者中,郭国强已在福建一家公司任职,余者三人均无明确去处,或准备创业或另谋高就,赵汉忠则表示将休息一个月,再定创业大计。但这场高层震荡,已凸显出“调控市”中开发商风雨飘摇的境况。深圳房地产资深分析人士半求指出,“原来生意好做,掩盖一切矛盾,随着市场变糟糕,(高管矛盾)均将浮出水面。”
“一山难容二虎”
无论是张华纲还是赵汉忠的去职,金地的官方解释均为“个人发展原因”。但坊间传说纷纭,有业绩压力承担责任之说,有管理理念不合之说。金地董事会中的一名董事告诉本刊记者,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山难容二虎”。
2001年上市后,金地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上市前,金地总资产为11亿元,股东权益3.7亿元,到2009年,总资产达到555亿元,净资产为150亿元。
上市之后,凌与张、赵等人的关系一度处于“黄金蜜月期”,但2007年,裂痕开始出现了。“凌和张不和,在两三年前,金地已人尽皆知。”金地内部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说。
不和来自对业绩的不满。金地原先固守广东,2003年开始进军全国,最初战果颇丰。2003年和2004年,金地曾一度与第一梯队的开发商如万科、中海发展(7.86,-0.02,-0.25%)等相差无几,但到了2007年、2008年,中国开始上一轮楼市调控时,金地开始掉队了。“市场不好,与第一梯队也相距甚远,金地内部普遍有危机感。”知情者说。
数据显示,2008年,金地销售额仅过百亿元,同年万科销售额却接近500亿元,距离逐步拉大。
就在这两年,金地员工发现,张华纲开始变得沉默。在内部经营上,很多本应向张华纲汇报的会议,他也不再特别坚持自己的意见。而集团大多数文件的签发人不再是张华纲,而变成董事长凌克。“有段时间,我们还以为张总出国休假了。”
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中国政府迅速救市,开发商起死回生,大多赚得盆满钵满,但好景不长。2010年,中国政府再次出手调控楼市,并被舆论普遍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严厉的一次调控。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糟糕的业绩,经营理念的分歧终于外化为剑拔弩张。5月,金地原金牌董秘郭国强出走。上述知情人士称,“那时,矛盾已经很明显了。”
不过,矛盾的导火线和主要事件是什么,当事人均讳莫如深。
外界的分析指向金地2007年高价买地。2007年,地产市场急剧升温,房价一度以每月近10%的增幅上涨,各地天价“高价地”迭出,呈现地价房价追涨的局面。金地正是当年全国多个“高价地”的斩获者。
在2008年发布的年报中,金地管理层曾颇有悔意地写道,“2007年,我们在投资节奏和投资时点的判断上,犯了过分追求速度的错误。”2008年上半年,业界对于前景一片悲观,地产龙头万科率先作出“拐点”的判断,很多开发商甚至做好了“长期过冬”的打算。而2007年高价拿地的开发商则深感前途渺茫。为了2007年的高价买地,金地计提了3.58亿元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金额同比增长386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