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签约时,大家合影留念。
谈及棚改项目,一些人很难摆脱脸谱式的刻板印象,如政策宣讲、查违拆迁、不得不完成的“政治任务”。日前,作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重要配套建设内容,南华村棚改以15天签约率达99.6%的“神速”,刷新了以往纪录,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新的“棚改版本”:南华村棚改对象全部为合法建筑,只是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而改。棚改人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单行道”,而是一场琴瑟和鸣的“交响乐”。
“一个人躲角落给孩子唱生日歌”
“你见过凌晨5点钟的深圳吗”,南华村棚改现场指挥部负责人蒋崇安这样问记者,“多数深圳人还在睡梦中,南华村棚改人却还在奋战。”最近两个月,夜以继日、昼夜无休已成为南华村棚改现场指挥部的工作常态。因南华村棚改面积大、住户多,又关涉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配套建设,福田区委区政府临时从全区各部门抽调了40名干部充当“尖兵”,并成立13个工作组,空降到棚改一线,便立即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
南华村棚改任务重、时间紧。40名干部要跟业主一个个谈,在短短两个多月里,平均每人要和近70户业主交流,这还不包括业主家的亲戚朋友,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中暑了,匆匆到医院开了药回来继续谈。”“孩子还剩一个月出生,做父亲的却天天加班到深夜。”“业主在外地的,会派专人远赴千里之外谈判。”在南华村采访,每个棚改人谈到的都不是自己,而是其他“战友”的辛苦。蒋崇安细数身边每一位同事的辛苦付出,不时陷入哽咽,“赵晓华的孩子生病了,还经常工作到深夜12点才能回家;唐长春躲到厕所里给女儿打电话,许诺有空一定带孩子去海边;巫资香没有时间回家为女儿过生日,晚上一个人躲角落里给孩子小声唱生日歌,被同事拍下来发到微信群;李中康在90岁的老父亲动手术的第二天就赶了回来……”
难以割舍20年邻里情
在深入南华村棚改一线采访过程中,记者会陷入沉思:到底是什么在驱动大家义无反顾地投入这场攻坚克难的战役?苏阿姨和莫叔的故事,也许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
1999年,苏阿姨一家从沈阳迁来深圳,几经辗转,在南华村安家落户。“刚住进小区的时候,还挺不错的,社区环境清幽,绿化也好。”苏阿姨最喜欢无处不在的绿荫和鸟鸣。不知从何时起,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屋开始显露颓势,墙面斑驳不堪、电路蜕皮老化、老鼠四处横行、过道拥挤堵塞……直至棚改消息传出,苏阿姨和邻居们阴云笼罩的心才得见一丝曙光,“小区住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6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很多老人爬不动楼梯,都搬去跟儿女居住。我快70岁了,每天爬6楼也爬不动了,希望能赶紧住上电梯房。”而唯一让苏阿姨难以割舍的,是那沉淀了20年的邻里情。“房子拆迁后,会很长一段时间见不到街坊邻居。但……”苏阿姨若有所思。“但什么?”记者问。“但暂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她说得真好。
“定要把酒言欢,共话当年情谊”
对于很多早期来深拓荒者来说,像南华村一样的老小区,往往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刻度”。1984年,南华村建成。也是在这一年,莫叔一家四口从广东一个地级市搬来深圳,两年后,他们住进了南华村。
作为一档电视栏目的制片人,莫叔工作到深夜是家常便饭。九年后,他评上了高级职称,南华村的房子也从两室一厅换成了三室一厅,南华村见证了他的奋斗历程。“那段岁月艰难而幸福。”莫叔一语道出很多深圳拓荒牛的心声。他记得,那时候街坊邻居的关系很亲密,谁家需要帮忙,别人总会搭把手。
筒子楼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却禁不住岁月的摧枯拉朽。莫叔慢慢发觉这个家园已经变得不再宜居,破旧不堪的南华村小区暴露出安全隐患。除了蛇虫鼠蚁到处横行,由于老屋的墙面和天花是海砂筑成,常常冷不丁掉下一块水泥。最怕的是台风地震,一旦老屋禁受不住,后果不堪设想。
当棚改的消息传来,莫叔一家的欣喜也在情理之中。“真是振奋人心,众望所归。希望工作快速推进。待南华村以崭新面貌和大家再见,定要把酒言欢,共话当年情谊!”莫叔说。
(来源:晶报 魏鼎)
2025-09-04 11:39
2025-09-04 08:23
2025-09-04 08:16
2025-09-04 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