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塑造连续公共活力岸线,设置滨海国际交往场所和公共文化建筑,建设高品质活力街区,并协调山-海-城整体城市形态,营造比肩国际一流水准的滨海人居环境和海湾城区特色。
策略三:构建优质服务体系
提升前海片区面向城市和湾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增加市级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公共配套设施依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上层次规划、片区规划开发强度及人口规模综合确定,不得随意减少数量或压缩规模。本次规划加强人才定向政策住房的有关规划研究,有效提升规划的职住平衡水平。
策略四:构建高效便捷交通
对接区域重大交通设施规划,构建由城际、市域快线及市区干线组成的轨道交通体系;规划层次明晰、高效畅达的环岛快速路体系;加强南山半岛各个枢纽的分工统筹;在片区内部构建“公交+慢行”的高品质交通系统;构建彰显水城特色、面向区域通航以及市域旅游休闲功能的水上交通。
策略五:创建绿色智慧城市
遵循公共交通引导和低冲击开发的城市发展理念,科学预测资源及新能源使用需求,规划安排水资源循环、绿色能源利用、绿色交通智能管理运营和固废循环利用等绿色基础设施。针对本地气候条件合理运用绿色建筑技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规划区产业导向
重点发展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国际商贸与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与旅游服务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
1、金融服务
重点发展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服务以及创新金融服务。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深港金融市场互融互通、投融资便利化及资本项下开放先行先试,通过打造深港共同资本市场,使金融要素及资源在深港率先实现自由流动与市场配置,全力建设“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
2、商务服务
构建便于跨境贸易、海外并购、绿地投资的营商环境,鼓励企业设立全球总部、亚太总部及营运总部、研发总部等多形态的总部管理中心。加快法律、咨询、检测及认证等专业服务业集聚,进一步降低港澳专业机构准入门槛。
3、信息服务
落实智慧自贸区建设,重点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内容服务、信息传输服务、信息安全维护等,使片区率先进入“万物互联”时代,并结合人工智能研发,逐步向“万物智能”迈进。
4、科技服务
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海洋科技等研究开发,以邮轮母港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科技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深化深港合作,共建亚太地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5、国际商贸与现代物流
重点发展国际商品贸易、供应链管理、航运服务等。围绕建设国际枢纽港的总目标,对西部港区进行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国际中转、高端航运服务及国际供应链管理等综合服务能力。强化国际贸易功能集成,培育高能级产业集群和新型贸易业态,实现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四流”有机整合。
6、文化创意与旅游服务
引进境内外文化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改革开放博物馆、潮人码头、价值工厂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围绕邮轮旅游,支持水上飞机运营基地、海洋博物馆、深圳科技品牌商业街区、大型免税商城等旅游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构建“两带一港七版块”
1、两带
滨海生态文化休闲带 —— 布局邮轮游艇、海上休闲 、会议交流、博物展示 、文化演艺 、娱乐消费等功能,东西链接深圳湾和宝安海岸,形成集生态 、景观、文化于一体的高品质滨海公共活动带。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带—— 依托轨道等公共交通服务,沿梦海大道和南重点布局金融商务、科技服务、创新产业、创意设计、教育培训、医疗康体、居住生活等综合功能,形成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集聚的发展带。 形成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集聚的发展带。
2025-09-20 21:14
2025-09-20 21:00
2025-09-19 08:16
2025-09-19 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