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以外,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发展商万科、华润、京基、中海、深业、恒大、城建等纷纷抢驻“金三角”,也充分说明了“金三角”的吸引力。198万㎡的航母级综合体华润湖贝项目,未来将供应4倍于万象城的商业体量;有5倍于京基100的京基蔡屋围项目,将诞生深圳第一高HT700。每一轮的旗舰项目入市都能带来一轮区域升级,未来潜力无法估量。
罗湖金三角这片约6.29平方公里的土地,年产出值超过600亿元,以每平方公里100亿元的产值超过香港的水平,足以说明罗湖金三角的经济产能潜力。
罗湖医改旧改棚改三箭齐发
罗湖区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也是全国改革开放的起步之地。对于改革,罗湖人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一直将改革视为“传家宝”和“金钥匙”。从2014年罗湖改革元年开始,罗湖先后推出了公立医院改革等22项区级重点改革项目和300多项“微改革”、“微创新”项目,一项项举措备受瞩目,老城区由此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2016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而在此之前,深圳市罗湖区已经于2015年率先大刀阔斧地开展了公立医院改革,提出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医改目标,整合辖区5家区属医院和35家社康中心成立罗湖医院集团,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
据了解,自罗湖区启动公立医院改革以来,实现了患者满意度、社康就诊数和医务人员收入“三个提升”,及医院运营成本、居民看病费用“两个下降”。截至目前,全区家庭医生累计签约服务人数突破50万人。
在区委、区政府全力支持下,罗湖医改已成为全国医改的“标杆”,“罗湖模式”得到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和国家卫计委的肯定。广东已决定在全省推广罗湖医改的相关经验。2017年3月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都对罗湖医改纷纷点赞。
与医改一样,城市更新和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也是罗湖改革近年奏出的最强音。
城市更新是公认的“硬骨头”。身为深圳最老的城区,土地匮乏成为制约罗湖发展的老大难。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罗湖在2015年8月成为全市城市更新改革试点,市规土委等7个市直部门将其与城市更新相关的25项事权,其中22项通过授权或委托下放至区行使,其余3项无法下放的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审批。罗湖进一步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推动制度创新,由此审批环节压缩过半,审批时间压缩近2/3。目前,罗湖在册登记项目共91个,已列入计划69个,通过市建环委审批53个,在建项目规划建筑面积408.13万平方米,其中产业面积332.6万平方米,2016年完成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
长期以来,罗湖区“二线插花地”区域存在地质灾害、消防安全和违法建筑等严重隐患,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市委、市政府响应社会关切,决定启动——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项目。在情况异常复杂、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罗湖区进行了系统化的制度创新,直面“中国棚改第一难”,于2016年12月20日同时启动首批危房拆除和棚改全面签约。
据悉,罗湖“二线插花地”作为棚户区改造示范项目,包括木棉岭片区、布心片区以及玉龙片区,难度系数非常大。
实施改造后,“二线插花地”地质灾害隐患和消防安全隐患将得到消除,同时,三个片区预计还将提供15万平米的公共配套用房,建成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学、1所小学、5所幼儿园以及一批公交首末站、社区警务室、社康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片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居住品质将大为改善。
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改
总之,有产业经济的基础,加上城市地标建筑的全面提升,未来,罗湖的区域价值必然再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