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

筛选
当前位置:深圳房地产网  > 楼市聚焦 > 谈房论市
分享到
微信扫码分享
房掌柜小程序端

房掌柜小程序端

点赞(0)
收藏

谢逸枫:中国房地产市场已见底?别做白日梦了!

来源:谢逸枫看楼市   深圳房掌柜  2023-12-01 16:49:15
[摘要]是一个没有一个基本面支撑,缺乏市场根据、理论依据,更没有一个客观、科学的逻辑。

  文/谢逸枫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见底?中国房地产即将触底?

  这是出自于2023年11月28日央行的行长、2023年10月16日标普报告对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趋势预判,一瞬间点燃市场热议。

  老汉翻阅央行的行长表述全文、标普报告后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问题,就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见底、中国房地产即将触底”的判断,没有一个基本面支撑,缺乏市场根据、理论依据,更没有一个客观、科学的逻辑。

  中国房地产市场见底、即将触底的逻辑,前提条件是经济与房地产市场处于平稳、上行周期。短期的市场情绪、数据波动被政策抚平后恢复活跃、复苏,即经济强刺激-房地产大救市-需求端大爆发--量价上涨-房地产市场见底-上行周期。

  理论上讲,“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见底、中国房地产即将触底”,首先是大规模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其次是宏观经济处于平稳阶段,保持上升周期。再次是没有出现特殊情况,例如疫情、战争、房企债务、信用及交付、供应链等危机。

  最后是房地产一揽子大救市,货币放水。例如2008年12月四万亿、2015年-2019年棚改货币化,以及天量的信贷放水,房地产项目资本金比例下降。需求端有大规模的一揽子刺激政策,并且居民收入稳定。

  市场根据看,按照以往的中国房地产市场见底、即将触底的政策、市场变化判断,首先是有托底政策,有组合拳政策,政策操作性强,各方落实到位,出现政策端见底。其次是政策效果,市场立竿见影,效力持续力强。

  例如购房者深夜排队、抢房。例如房企楼盘纷纷上涨价格、摇号。例如一线城市、70大中城市的价格、销售成交止跌上升。例如全国楼市量价降幅快速收窄转正。例如土地市场火爆,地价上涨,房企抢地,地王频出。

  房地产见底、触底的拐点,是全国、70城量止跌回升,价格向上,供需齐涨,供需端政策托底大盘,效力持续力旺盛不会断断续续。首先要销售、价格,投资、新开工、地价、房企购地面积、金额及到位资金、国房景气指数的指标由止跌。

  其次是楼市指标由负转正增长,并且持续性的上涨,所谓的市场筑底。最后是市场要恢复正常。楼市的基本面恢复正常,一线率先复苏回暖、二线城市随后、三四线城市逐渐火热,土地市场火爆起来,完成下行到上行的房地产周期转变。

  2023年11月28日央行的行长、2023年10月16日标普报告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见底、中国房地产即将触底”的判断逻辑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情绪和价格呈现正常化的趋势”,这完全是缺乏基本面、市场、政策支撑根据。

  一是目前中国经济、房地产市场基本面,双双总体处于下行、调整周期。最为明显的是经济增长压力加大,投资端回落明显,消费恢复缓慢,出口低迷。实体经济经营困难,企业赚钱难,居民收入下降。

  二是房地产市场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已经持续陷入“需求萎缩-资金链崩溃-供应萎缩-信用交楼危机”循环,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短期需求萎缩,库存高,供大于求。长期,需求下降,结构性过剩。土地供应下降,区域供小于求。

  三是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存在不明确性,不稳定性。需求、供应端的政策刺激下没有实现短期复苏、回暖,市场没有企稳。统计部门的前10月、第三方机构的11月房地产数据显示,自房地产市场自2022年以来,一直保持探底、波动、调整阶段。

  一线城市的新房销售成交量、价格、购房者信心及情绪依然是不稳定性。依赖于政策的调整,需求集中释放,9月-11月的一线城市环比回升,却是同比下降、分化、库存上升,政策持续力不强。

  例如11月一线城市成交面积同比下降29.22%,北京成交面积环比下降18.86%,同比下降18.92%,上海成交面积同比下降38.9%。深圳成交面积环同比各上涨8.6%、8.8%,广州则是小幅度回升。

  例如11月9个典型二线城市成交面积同环比均下降,分别下降19.79%和18.01%。9个三四线城市成交面积环比略涨2.78%,同比下降26.78%。按照一二三线城市数据,说明楼市处于不稳定状态。

  最引人注目的是房企购买土地面积、金额已经连续下降快3年了。现在敢在一二线21城宅地出让的城市抢地、拿地的民营房企就剩下10多家,基本上都是国企、央企、城投、外企的房企。

  四是房企信用评级还在下调。2023年11月27日,穆迪再次下调39家房企信用评级,对万科评级下调至ABB3级。这是对中国房地产持续悲观,源于老百姓对房地产消费信心不足,需求端不发力,房地产复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五是房企洗牌还在持续。房地产行业调整中,上市公司退市、停牌问题依然存在,房企爆发债务、交楼、供应链诉讼、信用、股票贬值、到期债务的问题依然存在,只是政策暂时控制了大局面,但是没有解决房企出现的问题。

  六是到期债务庞大。2023年房地产行业境内外债到期规模合计达2.54万亿元,境内待偿还债务规模为1.09万亿元。2023年境内债到期规模约1.99万亿元,同比上涨13.3%,美元债到期规模约77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490.43亿元),同比增加31.4%。

  2023年12月房企到期债务维持在800亿元规模,房企偿债压力仍然较高。其中房企债券仅有37只,合计债券余额为328.97亿。其中14只债券到期需一次还本付息,兑付资金在90亿左右,其余23只债券到期仅需付息。

  2024年境内债到期约1.38万亿元,较2023年缩窄超30%。2023年房地产行业美元债到期规模超过3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500亿元)。说明未来一年内房企的境内外到期债务约1.63万亿元,还是挺吓人的。

  七是融资端的政策在陆续出,房企继续在断臂自救,所以解决问题的概率增加了,引发的连锁效应慢慢减少,房地产风险逐渐获得控制。房地产能重回过去的高光时刻,暂时是不可能的。尽管房企缓过来了,危险依然没有解除。

  例如2022年11月金融16条措施、三支利箭,2023年金融16条措施延期到2024年、三个不低于等一系列的房地产融资政策,既不是保项目,也不是保主体,是防房企债务风险蔓延到金融机构、信用市场,这才是最真实的目的。

  11月28日央行的行长、10月16日标普报告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见底、中国房地产即将触底”,是真吗?老汉认为,这是过于乐观的预判、推断,缺乏基本面、市场、政策的支撑。况且房企债务、交楼等危机一直持续。

  这轮房地产下行周期已经超过上三轮(1997年-1998年、2007年-2008年、2014年-2015年),年内将达到28个月,预计到明年很多指标都是负增长。本轮房地产下行周期与前三轮最大的差别,在于楼市复苏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太多。

  例如后疫情的消费与投资恢复缓慢,经济下行、居民收入下降,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市场下降,购房者缺乏入市信心。房企经营困难、债务、交楼、政策效力持续力弱、供需萎缩、无托底房地产的政策等问题。

  短期之内中国房地产不存在见底、即将触底,探底、波动、调整的趋势不变。因为房地产下行周期拉长,经济与房地产同时处于下行周期。需求端的恢复需要时间,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调整还没有到托底、支撑大盘,落实、执行力不彻底。

  最有可能的是2023年年内到2024年中国房地产将继续探底、波动、调整,市场继续修复、指标继续恢复,房地产市场在2025年-2026年才有可能出现所谓的筑底、见底、复苏,这还要看政策调整的力度、规模、落实情况。

  即时2027年、2028年房地产市场调整过来,不代表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波动、债务、交房等问题。因为房地产长期聚集的问题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所以房地产调整过来了,推进长效机制、住房双轨制、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王石先生说的乐观看,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整需要3年到5年。房地产的问题才刚开始,调整当中还会有暴雷,还会有债务违约,但是政策层面我们已经看到了变化。如果调整得好,借鉴日本经验,3-5年能调整过来。

  但是不要抱希望说,政策对了,明年或后年就会好,这不可能。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历来是自上而下,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所以政策很重要。我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政策调整了,中国的希望是非常大的。

  老汉认为,对于首次刚性、改善型需求的购房者来讲,最担心的可能是房子交付、按揭贷款能否通过、一线城市与少部分二线城市限购问题。按照购房时机来判断,现在、2024年、2025年、2026年就是买房的好时机。

  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见底、复苏,需要3年,房价、购房门槛与交易成本(一线与少部分二线城市限购调整、大部分二线城市与全部三四线城市无限购、房贷首付与利息及税费下降)处于历史低谷期,是房地产市场探低、调整的周期。

  把握规律、行业趋势,才能让财富变成口袋中的现金。富人们能够成为富人,是因为在合适的时机,把握住了行业的周期,所谓的风口。例如巴菲特、马斯克、芒格,例如马云、刘强东、马化腾。时代不同,自然成就不同。

分享到:
责任编辑:谭琳琳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楼市爆料寻求报道,请点击这里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房掌柜赞同其观点。

新闻排行

  1. 1200+品牌集结、90+首进落地!新城控股青岛即墨吾悦广场焕新城市消费
  2. 2转性、换地、退地 多家房企受益收储政策
  3. 3多地蓄力销售旺季 接力派发购房补贴“礼包”
  4. 4深圳特发与正大操刀旧改 香蜜湖度假村变身记的前尘往事
  5. 5以“吾悦经营五步法”再启新篇 新城控股第八届新商会顺利落幕
  6. 6全网刷屏25亿次的戈壁巨型艺术IP 首次亮相2025深圳国际车展
  7. 7坐地铁,逛游园,邂逅深铁社群美邻节满满温情
  8. 8深圳新房成交量增长明显 二手房录得量小幅调整
  9. 9大龙地产拟收购北京顺义区国企 获得顺义新城一宗宅地
  10. 10新政后,深圳哪些笋盘值得关注?

新闻推荐

  1. 1深圳特发与正大操刀旧改 香蜜湖度假村变身记的前尘往事
  2. 2万达集团及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 内部人士: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
  3. 3上海住宅新规:阳台“半计容”取消8平米限制
  4. 4一线城市公积金政策持续调整 多地提取范围扩至二手房
  5. 5深圳2条地铁线通车 这些站点房价即将刷新
  6. 6全面实行现房销售 湖南邵阳推楼市新政
  7. 7房地产融资“活起来了” 市场信心修复
  8. 8宝安再添2个教育集团!其中一个由老牌高中牵头
  9. 9多地蓄力销售旺季 接力派发购房补贴“礼包”
  10. 10南山首个超大旧宅棚改按下加速键!预计超2000套住宅?

楼盘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