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鹏城今版上周相继刊登了《“三无”劣质棉被工厂区小店热销》、《预约挂号为何“叫好不叫座”》、《街头炒栗竟有摊贩用有毒添加剂》、《地下作坊狂造“三无”热宝发天冷财》等报道,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
日前,福永街道一些工人向本报反映,买回的棉被使用后感到不暖还有异味。根据线索,本报记者来到福永街道一些工厂区小店进行调查,发现有不少棉被是“三无”产品,不少棉被疑产自简易小作坊,普遍存在卫生隐患。报道一经见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宝安分局立即发文开展查处“黑心棉”专项行动,属下16个工商所122名工商人员迅速出击,拉网式开展查处工作,获得广大读者的好评。
此外,本报还调查了本市多家医院预约挂号业务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本报记者在报道本市多家医院陆续开通预约挂号业务的同时,发现该业务却未受到“热捧”,究其原因,市民反映主要是可预约的科室和医生都还不全。见报后,有关单位表示正在加紧设计软件调试,“预约挂号网”将分步扩大,方便市民选择。
有细心市民致电本报质疑路边炒卖板栗的质量问题,记者遂对我市街边糖炒板栗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不少摊主用糖精钠来代替麦芽糖,用潲水油代替精制植物油,个别还添加工业石蜡。为此,记者请来相关专家,介绍一些识别糖炒板栗质量的方法,提醒读者购买时谨慎选择。
10小时前
10小时前
1天前
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