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故事
曾经逃港成风
简介
薯田埔社区居委会,位于光明新区公明街道中心区西部,总面积约为4.8平方公里,下辖居民小组9个,超过四百五十年的历史。村民绝大多数姓麦,也有极少数姓陈。现社区总人口36269人,其中户籍人口1189人(514户),外来人口35080人。社区内有工业区9个,工厂企业9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厂企业10家。改革开放以前,村民以种地为生。现在,社区主要收入来源是厂房租金、地皮租金、管理费、外汇分成等。整个社区现有企业72家,其中新兴集团是社区居委会主要的经济来源。2012年,社区经济总收入为人民币3937万元,纯利润为人民币2312万元。社区有小学一所,学生1200人;幼儿园一所,学生700人。
麦荣基老人,今年83岁。1931年出生的他,8岁父亲过世,开始沦落街头乞讨。到11岁时,开始在沙井万丰、合水口及本村给人打长工,直到1951年。1952年开始分田地,麦荣基说那时农民都很开心,他还分到一间地主的房屋。1954年开始“公社化”,纷纷并社,土地收归国有。他1955年当合作社的社主任,后又当过民兵连长、公明公社砖瓦厂厂长。1962年由公社调回村里当村支书。
据说,与深圳其他地方一样,薯田埔在改革开放前,逃港的人比较多,而且走掉的都是青壮劳力,于是导致本村8个生产队,全部都缺人。麦荣基回忆说,当时他所在的生产队本来有20多人,结果走后仅剩14人,却要耕200多亩地,人手不够。于是,他们这些干部也要下田帮忙。
1964年开始,陆续有广州知青到村里落户,每个生产队有四五个知青,村里总共有三十多个。麦荣基则于1975年被抽调到公明公社知青农场任场长。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他儿子在1976年也逃港了,当时年仅17岁。“是他自己偷偷过去的,我当时在知青农场,事先并不知情。”
而麦启洪也表示,上世纪70年代末,村里60%以上的家庭,家中至少有一人在香港。麦荣基说:“那时候这边实行计划经济,村民经常挨饿,没饭吃,所以有些人选择逃港,到香港去找工作,那边有发展前景。”
旧的地名
学埔、龙岗圩、和凤岗、上田螺吓、下田螺吓、杨树岗、龟山、坪岗、大岭、风和圩、薯地、水露、正龙、大瓦窑、井尾、红草蓢、白菱岗、水塘龙、白沙镇、横片、牛露口、交寮昌
2025-08-15 07:00
2025-08-14 19:00
2025-08-14 15:18
2025-08-14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