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村前是村民们集体的晒谷场和渔塘,村子里还有水井,供村里人饮用。”一位自小生活在老村的村民告诉记者说。现在,他在老村前面不远处,盖起了一座12层的楼房,顶楼由自家居住,其余的出租。他说,小时候经常在老村的巷道中,和小伙伴们玩游戏,每天都很开心,那时候人们的压力也没现在这么大。
他说:“那时候,家里有香港亲戚回来,周边的隔壁邻居都会过来围观,询长问短,而主家则会大方地给每人塞一些港客带回来的糖果饼干。”哪家来亲戚了,邻居们也会过来帮忙照看。邻里关系很和谐,家家平时白天都不关门,可以随便串门。
破旧的窗栓,斑驳的墙壁,荒芜的家园……一条条杂草丛生的小巷,映照着不远处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高与矮,远与近,新与旧,在一座现代社区崛起的同时,倒下的却是一座正渐行渐远的传统村落。
现在:正在逐渐消逝
考证薯田埔村的得名,居委书记麦启洪说,以前村子里主要靠种番薯过日子,种得又多又好,远近都比较出名,所以被叫做薯田埔。
该村绝大多数村民都姓麦,为同一祖先繁衍而来。据介绍,公明街道的麦氏有两支,薯田埔与其附近的合水口、根竹园、马山头、碧眼、白芋沥等5个社区的麦氏,是同一支系。其中薯田埔的开基始祖麦甘泉(生于明朝成化十六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即公元1481年-1560年),是合水口开基始祖麦南溪的孙子。薯田埔麦氏族谱这样记述(大意):“十一世祖甘泉公,是合水口村始祖南溪公次子松涧公的第六子,分枝迁居到薯田埔村,诞下七子十八孙。”
现在,老村里面,空荡荡的,社区居民早已搬出老村在自己的新居居住。因此,除了极少数有租客居住外,绝大部分房子都大门紧闭,有些甚至已倒塌。在老村一间房屋的遗址上,可以看到不知是谁家种下的一小片番薯,薯苗长得郁郁葱葱。
站在老村前面十几层高的楼顶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小的老村,已被周边的水泥森林吞食了。这些高楼紧紧地挨挤着,仿佛随时要合上血盆大口,把这片老村彻底吞进嘴里。
薯田埔的居民早就不种番薯了,跟深圳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原居民一样,改革开放后,收入主要靠收房租。麦启洪介绍说,基本上每家都有房子出租。另外,村集体也有一些分红。
2025-09-04 07:00
2025-09-04 07:00
2025-09-03 22:35
2025-09-03 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