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发布的中国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对全国各省份进行了“形象危机度”的排名研究,结果显示,广东、北京、河南的总体形象危机度位列榜前三名。
群众最不能容忍这些事
1 当地公共安全差,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2 社会秩序“乱”与生态环境“脏”
3 公共服务“难”与官员素质“差”
形象危机分五大风险领域
该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解释称,“形象危机度”指的是由于当地政府违法违规并造成恶劣后果和社会影响的“社会责任事故”在2013年全国2074个形象危机案例中所占比重,该指标展现了形象危机的严重程度。
省份形象危机可分为五大风险领域,分别是:公共安全“危”、社会秩序“乱”、生态环境“脏”、公共服务“难”、官员素质“差”。
报告显示,广东、北京、河南虽然位列前三名,但就形象危机的等级而言,其“形象危机度”分别为8.44%、4.73%、3.91%。
陕西、江苏、浙江、湖南、山东、海南、安徽的总体形象危机度分列全国各省份第四至第十位。而青海、西藏、宁夏等经济欠发达省份在这份榜单上排名比较靠后。
危机度风险可控仍需防范
唐钧称,广东、北京、河南成为“形象危机度”排名的榜单前三名,主要有3个原因。
第一,负面新闻曝光多,且属地负有社会责任。形象危机来源于内部问题,经外部传播,成为公众的负面评价和社会态度。广东、北京等社会管理难度大,再加上广东、北京等地区媒体高度发达与活跃,导致其形象危机事件的负面新闻与报道多。
第二,社会服务管理任务重、难度大,社会治理的综合成效亟待提升。作为人口大省的广东、河南和人口大市的北京,人口流动的数量庞大,客观社会服务管理的难度更大,面临的形象危机风险项也更为繁杂,风险程度也相应提升。
第三,社会治理改革成效欠佳,亟待精细化、人性化。
报告指出,虽然就全国而言,省份“形象危机度”的排名均处于低危等级,处于风险可控状态,但属地政府需加强形象危机的防范与应对。
2天前
2天前
2天前
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