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危机,为什么很多国家的底层和中产感觉成为了失去的阶层(Loser),关键原因是危机应对方案只顾及经济效率而不顾及公平正义。
以宽松货币政策为主导的危机应对之策,最大的负面效应就是恶化财富分配格局。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大量货币进入资本市场、房地产等领域,推升了资产价格泡沫。
这使得社会的富裕阶层可以通过货币泡沫化解财富缩水的危机,社会富裕阶层的财富在危机应对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受伤,反而因为资产价格的膨胀而增值,而中低收入阶层一方面要应对央行货币之水的冲击,另一方面要面对实体经济萎靡的情况下,收入的直接缩水。
这种过于依赖货币政策的做法,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社会财富的分裂,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撕裂。每个国家都一再强调货币的祸害,而每个国家沉湎于其中而难以自拔,最后的结果就是社会财富格局的再次洗牌。中低收入阶层成了货币政策的最大牺牲品。
全球皆如此,我国也不例外。08年以来,中国释放出来的大量货币推升的资产价格泡沫,特别是房地产泡沫并不比其他国家小。在实体和制造业萎靡的情况下,炒房成了富裕阶层最好的选择,房地产经过金融危机以来的三轮政府主导的暴涨,在一些大城市,已经远离了房子最基本的居住属性,成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成了横亘在年轻人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中国大城市正在逐渐形成两个对立的阶层:有房阶级和无房阶级,有房阶级庆幸抓住了房地产泡沫的盛宴,无房阶级望房兴叹,房子在中国每一个心理刻上了非常复杂的情绪和烙印,成了阻止中国社会活力和公平的根源之一。在反危机的过程中,房地产完全成了地方政府财源和经济增长的工具,沦为了一个极其功利化的政策,偏离了居住和民生的基本功能,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士气,使得暴富和浮躁的心态在全社会蔓延,甚至一代一代传承。
中国的转型机遇和发展空间很大,这是我一直强调的,但我们需要一个“好的经济学”来指导中国未来的政策体系,偏离公平正义,只有效率和增长的繁荣无法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民意的支持,这是显而易见的,否则一切炫目的数字将没有说服力和意义。
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探索了人类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引发全球巨大的反响,英国经济学家迪顿因为对不平等的研究斩获201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现实寓意很大。皮凯蒂的研究认为,资本的收益远高于劳动的收益,这是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
这在中国可以找到数据的佐证:从1997年~2007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降至39.74%;资本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升至31.29%。按照基尼系数,中国位列世界上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之列。
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公共政策不仅要关注增长和效率,更要关注公平和财富分配。我一直觉得,中国在不断丧失改革收入分配最好的时机,不断让恶化的收入分配更加恶化。应该意识到,当前我国经济转型之所以如此之难,很多不公正之事的根子仍然在于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国强民不富,改革的成果通过非正常渠道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从而挤压了绝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能力,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公平和效率全部丧失。
特朗普的胜选告诉我们,一个社会如果出现巨大的撕裂,就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经济学是该回到道德和公平的价值诉求上来了。中国的一位前总理在他的任期内曾经特别指出,现代化绝不仅仅指经济的发达,它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一个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这和诺奖得主阿玛蒂亚.森一脉相承的,森长期致力于饥荒的研究,并提出了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民众的自由,应该“以自由来看待发展”,堪称近30年来全球经济学家最大的良心,因为他的存在,急功近利的经济学好歹保住了最后一点颜面。
中国经济学人应该记住:如果说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的经济学人的使命在于推动经济发展,做大蛋糕,则在未来,应该将注意力转到“公平、正义和自由”的制度设计上来,使经济学回归基本的伦理。当然,这需要各界的努力,需要各界的参与。
经济学的价值、哲学和规则必须回归正义和伦理,否则,特朗普偶然的胜出会演化成必然。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如果一个经济学家不懂伦理学和社会学,那他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社会公敌!
1天前
2天前
2天前
2025-09-26 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