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华侨城就是做地产的,但在华侨城集团总裁任克雷看来,华侨城其实是一个城市开发商,而不仅仅是一个地产开发商
20年前,当中国第一个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建成开放的时候,华侨城还不能称之为一个企业。1985年正式成立的华侨城,最初只是一个半行政性的开发区,如今它已是拥有旅游、地产和电子三大主业的大型央企
地产贡献了大部分利润,但华侨城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支柱始终是“文化旅游”。为了更好地推动主题公园等旅游项目发展,华侨城在国内首创“旅游+地产”商业模式
从一个开发区,到一家注册外企,再到一家大型央企,华侨城走过的路,着实见证了整个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从政府到企业
上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成为风气之先。归属于国务院侨办的深圳沙河华侨农场也办起了一些外资企业。其中,1979年成立的光明华侨电子厂,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这就是后来的康佳集团。
为了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在国务院侨办具体运作下,华侨城开发区应运而生。1985年8月28日,国务院侨办和特区办批准从深圳沙河华侨农场划出4.8万平方公里土地,设立华侨城经济开发区。当年11月11日,深圳特区华侨城建设指挥部成立。
当时,深圳蛇口工业开发区模式已成为改革开放的样板,开发区逐渐在全国遍地开花。华侨城经济开发区就是仿照蛇口模式设立的。“实际上当时跟全国很多开发区差不多。”华侨城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郑凡说。
1987年,深圳经济特区华侨城经济发展公司经广东省工商局核准开业,注册号为粤外企字0734,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00万元。1992年,公司更名为深圳特区华侨城经济发展总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人民币3800万元。也是在那一年,康佳经股份制改造后上市,华侨城是其第一大股东。
直到1996年,华侨城几经更名为华侨城经济发展总公司。这是改革开放后在珠三角地区常见的公司名称,这里几乎每一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本地的经济发展公司,公司领导由当地行政领导兼任,业务以出租土地、厂房为主,鲜有实业资产。
事实上,那时候的华侨城还不脱一个半行政性的开发区性质。在这个开发区内,华侨城建起了拉链厂等众多“三来一补”企业。这个庞大的公司一度下辖110多个下属企业,业务覆盖纺织、印染、玩具、自行车等30多个行业。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华侨城作为一个开发区,拥有规划等诸多政府职能。直到现在,华侨城还保留有部分城市管理和经济统计的职能。
1997年,华侨城经济发展总公司更名为华侨城集团公司。
1999年,根据中央9号文件关于企业与主管机关脱钩的精神,华侨城集团作为国务院侨办的三大直属企业之一,与国务院侨办脱钩,隶属中央大型企业工委管理。
2003年后,华侨城集团公司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
从“地主”到“资本家”
1993年,现任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任克雷开始执掌华侨城。
通过全面的摸底,他发现分布在20多个行业的企业占用了整个华侨城资源的七八成,利润的贡献却只占百分之十几,另外百分之七八十的收入则主要来自电子、旅游和地产三个行业。
从1994年开始,华侨城开始果断地通过多种形式剥离副业,突出主业。几经调整后,华侨城逐渐形成旅游、地产和电子等三大主业,旗下拥有华侨城旅游、华侨城地产、康佳电子等知名子品牌。
任克雷表示:“华侨城主动将自己转变成为一个纯粹的企业,从原来的一个开发区下面拥有若干企业转变为一个企业下面拥有若干开发区,从而掌握了产业的主导权。”
他说:“华侨城从‘地主’变成‘资本家’,从‘收租者’变为‘投资者’,从一个小市场变成一个大市场。这是华侨城的一次基础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