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研究部署继续加强调控工作,提出了加大保障房建设、要求对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实施限购等五条措施,基本打消了市场对未来房地产政策走向的猜测。
不同于今年1月“国八条”出台时整个房地产市场整体过热的情况,这次出台政策的原因并非由于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全面回暖,而是由于外界对政策的诸多猜测和误读可能对市场造成误导。在上半年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整个房地产市场失去了过去三年来的牛气,无论是价格,还是交易,都步入了半死不活的盘整期,开发商的资金面在偏紧的货币政策下已经捉襟见肘,各地住房的库存逐步攀升,部分一线城市的降价苗头已经出现。可以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房价终于出现了下降的曙光。
然而,二季度以来,一些投行和机构不断渲染中国经济可能陷入滞涨或者硬着陆危险的言论甚嚣尘上。如果中国经济真的有硬着陆的风险,那管理层不可能冒经济大幅下滑的风险而去对付通胀和房地产泡沫,下半年政策松动的可能极大,而政策一旦松动,房地产业会成为最早的受惠者。而6月份,房地产销售额环比上涨42%就是对未来政策很可能松动的猜测和判断。
好在日前统计局的数字透露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经济增长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滑,硬着陆、滞涨的说法在逻辑上并不存在。在经济增长高于9%的情况下,谈硬着陆,谈滞涨不仅违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更和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不符。中国在治理通胀的问题上曾经有两次硬着陆的经历:一是上世纪80年代末,当年通胀几近20%,主管经济的姚依林用两年的时间,将通胀摁到了3%以下,但经济增长也从10%掉到了4%左右;还有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通胀高达24%左右,朱镕基用两年的时间摁到了0%以下,而经济增长也掉了3个多百分点。而从目前整个经济的表现看,经济大幅滑落的可能性不大,对硬着陆并不需要有过多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