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6日发布了《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在294个城市中,深圳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四,位列全省第一。佛山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2,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但在“幸福感”一项中,深圳在全国排名243位,在全省垫底。广东幸福感最高的是汕头,在全国排名14。
《蓝皮书》课题组认为,目前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经济发展与居民幸福脱节甚至倒挂的情况。如何把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转化为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是中国城市亟须解决的难题。
这是中国社科院第九次发布城市竞争力蓝皮书。除了综合增长竞争力、经济规模竞争力、经济效率竞争力、发展成本竞争力、产业层次竞争力、收入水平竞争力这6个形成综合竞争力排名的分项指数外,今年特别新增了幸福感竞争力指数。
课题组分析发现,居民幸福感与经济指标的相关性普遍较低,只有经济规模和收入水平与居民幸福感稍有相关。以广东为例,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九市,幸福感竞争力排行均表现一般,全国排行最高的为广州,也仅为48位;第二位是惠州,55位;第三位为佛山,56位;深圳更是全国排名243位,在全省垫底。广东省内幸福感竞争力排名最靠前的,为经济欠发达的汕头、潮州、湛江,全国排名分别为14、23、27位。
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经济发达程度与幸福感的“倒U”趋势已经显现。一些较发达城市已经走到了或正在走向“倒U”形的拐点右方,幸福感呈下降趋势。
珠海综合竞争力从前一年度的第31位下降到第40位。而相邻的中山排名此次没有变化,依然是第35位,中山首次超过珠海。
全国最具竞争力城市
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台北、广州、天津、大连、长沙、杭州、青岛、佛山、澳门、东莞、株洲
全国幸福感排名
石家庄、临沂、扬州、承德、滨州、莱芜、鹤壁、包头、北京、新竹。
【相关阅读】
深圳房价超上海全国领先 市民买房需耗费20年?
叩问经济
(来源:南方报业网)据报道,国务院督察组对包括深圳在内的16个省份部分城市开展的房市调控落实情况专项督察工作,于20日左右结束。本次督查带来的效果是,西安率先对已经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进行了调整。笔者认为,深圳也应该迅速跟进,及时调整已经公布的房价调控目标.
此前,深圳有关部门跟随其他大部分城市,提出了“新建住房价格指数的涨幅低于本年度GDP和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的调控目标,眼睛紧盯的是GDP和可支配收入这两个参照系数,而忽视了多年来,一线城市房产价格年年非常规上涨,已经远远超出了居民购买力,房产几乎沦为富贵阶层投资的工具,丧失了其基本的居住功能。
数据显示,十年间,深圳新房成交均价由2001年的每平方米5531元飙升至2010年的每平方米20163元,房价上涨了2.7倍,单单2010年房价就比2009年上涨了33%;而十年间,深圳常住人口可支配收入仅从2001年的23544元上升到2010年的32380元,上升幅度仅为38%。按现时深圳居民可支配收入计算,一家三口买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需要近20年时间,已经大大超过国际通行的4-8年的标准。房价已经成为悬在人们通往幸福路上的利剑,让普通居民难以喘息。
其实,在深圳调控目标出台之时,就引起市民房价会涨的担忧。在房价成为民生热点问题之时,作为全国房价最高的城市之一,有关部门仅以维持严重不合理的房价作为调控目标,违背了政府部门一心为民生的承诺,扮演了一个托市的角色。这一目标显然与国家近期连续对房地产市场打出的限购、限贷重拳,寄以将房价调整到合理水平的目标步调不一致;还与楼市现实成交量不断萎缩,楼市出现暗折暗扣现象,楼价正向着民众期待的价格逐步回归的实际不一致。另一方面,这一目标似乎给了调控背景下正一筹莫展的地产商充分的推销说辞,向市场传达出“高价有理”的讯息,其结果自然是十分危险的。
更为危险的是,深圳有关部门根据这一目标,延伸出了一个分片区对每个房地产项目制定均价上限,以此来平抑房地产价格的方案。从微观考量,一刀切的片区限价令,势必会让地产商人为减少市场供给,暂时搁置区位好的楼盘开发,顺延开发大户型、低密度、别墅等类型的商品房,对房产品质通过短斤少两刻意缩水,造成产品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的畸形,为某些暂缓上市的所谓稀缺产品调控后的上涨埋下伏笔,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如果把房产调控纯粹当作一项任务完成,少了市场充分的调研,少了民意的充分介入,犹犹豫豫,跟风而为,就会出现让上级和民众均不满意的房地产调控目标方案。深圳,作为全国房地产的风向标杆城市,在制定房地产调控方案之时,更需怀揣责任、倾听民声、顺势而为。
而“恢复房地产居住功能,房价稳中有降,逐步与相关民众实际需求水平一致”,应该成为当下深圳房地产调控的目标。
2025-09-05 08:29
2025-09-05 08:24
2025-09-05 08:12
2025-09-05 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