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M2.5引发“生态血案”,中国环境问题升级
2011年10月以来,包括京沪在内的我国多地持续出现大雾天气,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引发了网民对空气质量问题给健康带来的担忧,也让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词汇“PM2.5”进入公众视野。
11月17日,针对“PM2.5”,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正式二次征求意见。国家环保部表示,两次意见稿最大的差异是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收紧了PM10、氮氧化物等标准限值,提高了监测数据统计有效性要求。新标准可能于2016年全面实施,也就是说,起码还要再等4年。
12月4日,美国驻华使馆发布的北京PM2.5监测数据再次“爆表”,超过了最高污染指数500,在美国环保局网站上无法转换为空气质量指数,让北京继伦敦之后再获“雾都”之称。。在雾霭天气持续笼罩的城市,如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南京等,PM2.5一时间冲击着所有“被科普”的城市人。
2012年2月,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首次公布研究性监测PM2.5的24小时平均浓度,在PM2.5小时浓度滚动发布后,平均浓度可让市民更准确地判断空气污染情况。公布首日,北京PM2.5的24小时平均浓度远低于正在修订的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的24小时平均浓度标准75微克/立方米。
事实上,新《标准》二稿公布后,全国众多重点城市均已开始研究部署PM2.5及臭氧监测工作。今年内,北京全市PM2.5监测点将增至30个。江苏全省今年计划新建68个PM2.5监测点,投入2.3亿元。此外,合肥和哈尔滨也相继公布了各自的PM2.5监测仪器“上岗”计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布PM2.5监测计划的城市已超20个。
■ 富人抢驻生态盘,湖居别墅更受青睐
PM2.5时代,我们住哪里?在PM2.5冲击波面前,这种讨论已经在许多城市高端人群中展开,“除了逃离城市,或许只有选择‘环境好’、‘有公园’、‘有山有湖’、‘空气清新’、‘远离CBD’的住所才是唯一选择。”这段话道出了许多网友的心声。有业界人士甚至认为,未来空气质量的优劣将成为城市高端人群购房的重要标准。
当然了,住得更健康、更舒适,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存,这是所有大众对于居住的共同追求,湖居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健康和富足的象征,代表了上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对大部分人来说,到湖边生活是一个奢侈的梦,只有少数人可以真正把家安在湖边。
按国际惯例,但凡湖边的房子,地价大都无限上升,比如深圳香蜜湖房产已经成为中国最昂贵房产之一,选择靠近湖边,更多地希望拥有这种绝版珍贵地段的保值特性。
而大多数的购房者,在笔者谈及“如何看待湖居生活”的时候都会提到:“空气好啊”、“环境好啊”、“安逸”、“负离子氧吧”等字眼。毕竟临湖,便意味着拥有优美的湖岸线、绿树成荫的湖畔、丰富的湖水文化等等让人心动的元素。
湖居生活成为大众追求
2025-09-05 08:24
2025-09-05 08:12
2025-09-05 07:00
2025-09-05 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