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为明天志愿行动元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的徐匡迪为《为明天——凯德云南支教回顾》博客文集撰写序言时写道,“从社会志愿者身上,看到更多人对教育、对慈善、对帮贫扶困、和谐发展的热情和投入。这些来自民间的热情将汇聚成更加势不可挡的力量…”
彼时,第一届为明天公益行刚刚落幕,21名来自全国的志愿者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的黄茅岭凯德希望小学经历了为其半个月的短期支教,每个志愿者既兴奋又沉重,山区薄弱的教育基础、孩子们真诚和渴望的眼神,让大家陷入思考:仅凭个体的一己之力无法给与他们更深入的帮助和改变。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并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学习环境?
带着这一思考凯德继续前行探索。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凯德第一时间组织人力赶赴灾区,为在当地捐助的希望小学送去救援物资和及时的慰问。同年,凯德在高校中启动“绿色希望小学设计大赛”,为即将在沐川建造的希望小学征集最为环保的设计方案。“为明天”开始将公益理念传播分享给更广泛的公众,并集思广益为受助者提供最优的帮助方案;2010年,中新建交二十周年,恰逢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凯德创新性地组织全国2010名贫困儿童,从边缘的凯德希望小学和四面八方前往上海感受世博的精彩。活动创下“为明天”有史以来辐射范围最广、参与志愿者最多的一次记录,也为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八年时间里,“为明天”平台不断拓宽和丰富,从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由最初企业创建的公益平台,成长为极富号召力和影响力、大众认可并积极响应的公共平台,带动更多的爱心力量一同前行,旗下集结的志愿者累计超过20,000人,同路人在这里分享、探讨和实践,也在这里收获友谊、爱情和事业。
其实,在公益实践方面,凯德很早就有了成熟的想法和规划。2005年,当很多企业还在研究单个公益项目的设计和执行,凯德已经将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纳入集团的长远发展战略。集团设立凯德希望基金,将每年高达千分之五的净利润投入0-16周岁弱势儿童的健康、教育和生活重建项目,并与中国众多优秀的NGO组织展开合作,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上海人口福利基金会、仁人家园等,共同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凯德通过规范、专业的运作体系,不仅是对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度承诺,更是为建立长远、可持续的企业公益模型夯实基础,从而更有效地帮助收益对象。
随着更多儿童公益项目的不断推进,凯德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虽然志愿者平台逐步扩大,但是与需要帮助的庞大的弱势儿童群体相比,每次参与活动的志愿者毕竟有限,如何能影响更多人,推动志愿精神更深入的普及。在那次黄茅岭的支教中,一位志愿者在博客中写道“也许仅仅弯下腰还不够,我们只有蹲下来,与孩子平视,才能看到孩子美丽的眼睛。”平等的体验让志愿者对孩子们的生存环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这种感同身受的力量不是言语可以代替的。这次“为明天 一起•善行”活动的初衷也在于此,比起以往支教等志愿服务中与孩子“平视”,这一次需要更进一步,从“他们”的视角观察、体验和感受。只有亲身经历,被现实震撼和教育,才能激发内心真正的理解和共鸣,只有每个参与者成为公益火种,先点燃自己,才有可能引燃志愿精神的燎原之势。
凯德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林明彦表示,凯德入华20周年,“一起•善行”是一次开拓性的公益创新,并且得到集团内外部的积极支持和响应,这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动力,去搭建社会公益平台,汇聚更大的力量,为公益事业持续奉献。这次,将打开“凯德全员公益日”的先锋,并延续到以后的每一年,让凯德公益精神联动到更广泛的社会关联方,一起回报社会,关爱弱势人群。
“真正的爱就得把我当做你”!联想到徐老在《为明天》序言里的另一段期许,当企业、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被唤起和发扬。这样的良性循环如果被谱写成一首协奏曲,雄浑处可听到不同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域节拍相同、脉搏相通的磅礴节奏;细腻处,可见如书中孩子们与志愿者眼波相连、心灵相系的委婉。
公众可通过凯德官方微博(@为明天)、官方微信(为明天)关注活动现场。同时,可参与“脚印公益”线上互动游戏,亮出你的爱心,为儿童公益项目募集款项。
15小时前
1天前
1天前
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