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最终谁赢 "关键看政策能执行多久"
对于记者的这个困惑,肖先生解释:"高成本融资,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开发商就差钱。具体地看,通过信托、海外发债等方式融资的开发商基本都是有一定规模的大品牌公司,这些公司的扩张速度很快,正常的银行开发贷款本身就不能满足它们的发展速度。
当然,它们通过这些方式融资,不排除资金紧张的因素,在前几年的调控中,万科、富力、合生也都有过领跌或大规模降价的先例,这一轮也不排除这种可能,但事后分析,它们的降价和高成本融资都有'丢卒保车'的成分,是在为新一轮扩张和长期应对政策风险作战略准备。"
说到长期应对政策风险,肖先生非常钦佩万科的战略眼光,去年,万科利用它的品牌和专业优势,除了与中粮、金隅、五矿、住总等国企广泛合作,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分流了风险,可谓是未雨绸缪。但对于大多数开发商来说,在这方面与万科还有较大的距离。
肖先生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发现,基于以往的经验,多数开发商对目前的政策都持谨慎乐观态度:第一,认为目前严厉的政策不会"长寿",一年,至多一年半后就会慢慢放宽,因此,即使造成暂时零销售的"市场速冻"局面,凭借之前沉淀下来的"老本儿"也能支撑一段时日;第二,认为政策的严厉程度在执行上会打折扣,有周旋的空间。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多数开发商在"扛价"上才会这么坚定。
但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开发商,不仅银行贷款融资不畅通,信托、私募等融资方式的高门槛也很难跨过去。如果一系列政策严格执行,且持续的时间长一些,"老本儿"吃完之后,实力相对不足的开发商将首当其冲遭遇资金"断链"危险,它们会率先通过寻找股东入股、项目转让等途径应对资金困局,一段时间内"大鱼吃小鱼"、市场"洗牌"在所难免,在这个"洗牌"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将面临被迫降价促销的压力,这就给了购房人机会。
相对来讲,这个周期会比较长,也许半年、也许一年,甚至更长。购房人要作好持久战的准备。而且,2011年1月份的CPI为4.9%,全年还有通胀压力,在衡量房价时,也要考虑到此方面因素。
肖先生还分析,由于目前北京的网签暂停,新政的效果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如果市场真的"凝固"了,效果大于开发商的预期,或者政府还有后续政策出台,也许等不到吃完"老本儿",就有开发商心慌了。这一点,快的话,全国两会之后就会看出迹象。
6小时前
6小时前
6小时前
6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