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家人两个月前刚刚搬离六龙乡顺河村。“以前住‘伙房’,现在住别墅!我们搬进去有些日子了,到现在还有做梦的感觉。”
苏安军一家四口享受的配套帮扶,除了两个蔬菜大棚,还有交由养殖场代养的两头安格斯牛。“大棚一年有1200元保底收入,加肉牛4800元,再加上三元朱给我的工作机会,每月至少有一两千元工资,还有土地流转费……现在的年收入接近3万!这个数字,以前哪敢想?”
苏安军憨笑,说自己做梦都能笑醒。
蔬菜大棚内绿意盎然
扶智:传授种植技术助科技兴农
经营蔬菜大棚为贫困户创收,提供工作岗位给贫困户就业。三元朱为大方贫困户所做的,不止这些。
“更可贵的是,进驻大方县后,三元朱除了帮扶贫困户的蔬菜大棚,还先后派出十多名技术人员常驻六龙乡、凤山乡和兴龙乡多个村落,将最先进的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熟知扶贫进程的白彦琨笑言,经由系统培训的农户,不仅掌握了新农业实操技巧,还能熟悉和梳理出一整套蔬菜产销的实用知识,这是当地种植业的一场革命,将惠及几代人,影响深远。
大公司成熟的管理和帮扶模式,也是初出茅庐的“沈长春们”效仿的典范。在理化乡,打理蔬菜大棚的同时,国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还无偿开放“智库”,为普通农户提供农技援助,帮他们选种,辅导种植。
张向宇非常了解国立合作社的“跨界”帮扶。他说,国立不仅在帮理化乡95户贫困户脱贫,这几个月,沈长春和他的兄弟们将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不断输出,以“扶智”的方式辐射到大棚外的普通农户,类似“共享”并不局限在理化一乡,六龙乡,黄泥塘乡也是他们常去的地方,只要农户有需求,合作社会毫无保留地奉上“点子”,为村民谋划更有经济效益的种植技术和销售路径。“上个月,经过国立合作社辅导产出的第一批辣椒远销遵义,普通村民也享受到了恒大扶贫带来的利好。”
1小时前
2小时前
16小时前
2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