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扶贫样本催生蔬菜协会
大棚菜远销海外得到好评,国立合作社的小伙子们开心极了。更让他们高兴的是,在恒大产业扶贫机构和县农牧局的推动下,12月7日下午,经营大方蔬菜大棚的上下游龙头企业及合作社齐聚一堂,大方县蔬菜协会筹备会正式拉开序幕。
这个带着使命诞生的行业协会,将担负起全县蔬菜大棚产销链条的宏观调控,和精细分工,今后,在行业协会统筹下,覆盖大方县80%乡镇的10223栋扶贫大棚,将统一引进订单,统一市场价格,统一销售渠道。行业协会和每一位会员,都有同样的期许——借恒大扶贫东风,将大方县建成地域性规模蔬菜产地,在全国擦亮大方蔬菜的名片,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蔬菜大棚内长势喜人
蔬菜基地内西红柿大丰收
“蔬菜卖得好,贫困户是最大的受益者。”白彦琨说,恒大以每棚2万元的成本价无偿建成万栋蔬菜大棚,最终目的是扶助贫困户稳定脱贫,只要拥有扶贫蔬菜大棚,贫困户年终均可获利。白彦琨认为,产业扶贫是恒大扶助大方县贫困户加速脱贫的法宝,而蔬菜大棚与肉牛养殖,分占恒大产业扶贫总量的3成。“蔬菜比肉牛见效更快。”他说,蔬菜大棚对大方县的经济带动作用不可小觑,随着蔬菜的外销,农资、运输、就业等等方面,皆能因菜而进,向前迈步。
他更透露,蔬菜大棚的合作模式也可能随发展做出相应调整,“我们鼓励当地创业能人走出来挑担子,在龙头企业的指导下带领大家一起参与蔬菜大棚的运营,今后,贫困户除了参与种植,还要参与大棚的经营和管理。”
驻扎大方的三元朱公司负责人孙伟新,对类似国立合作社这样的“精巧”型创业团队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小型团队以合作社形式经营蔬菜大棚,在团结性,灵活性方面具有优势,加之前沿龙头企业的扶助,即“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规模化运作,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当之无愧的蔬菜大棚扶贫样本。
对沈长春而言,这些都是好消息。“我常去龙头企业管理的大棚“取经”,四处去看,学习他们的经验。把蔬菜大棚做大做强,带领贫困户脱贫,这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他抬手捋开搭在眼镜框上的头发,尬笑,“很久没剪了,太长。等今年最后一季菜卖出去,赶年前,我一定得去理个发。”
1小时前
1小时前
1小时前
1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