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内贫困户采摘丝瓜
订单:西红柿远销海外
临近中午,大雾尽散。遍地新绿的果木村安立于南北对出的群山中,宁静而秀美。
看过了几个蔬菜大棚,交流了滴灌系统和土壤改造等等问题后,沈长春又带张向宇一行走入71号大棚里。地里很湿,粘在几人鞋底的泥巴都有几公分厚。
“一年出产四季不成问题,这些莴笋苗,就是第四季蔬菜。”沈长春蹲在田垄间,伸手摘除一株莴笋苗下端的黄叶,保持着深蹲的姿势转头扫视左右,“栽下去才3天,比我想象得长得更好。这样的苗儿有85棚。不出意外正赶上年前上市,保守预算1块钱的价格批发出去,可以卖12万多元。”他笑得很从容,看不出对所言“意外”有任何担忧。
“新栽的莴笋叶,贴近泥土的叶片会干,外边掉几片叶,它心里就抽出几个芽。”沈长春把摘下的枯叶揉作一团捏在掌心,笑道,“大方县将成立蔬菜协会,这个平台,可以让我们接触,对接更多龙头企业,依托他们的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把果木村的蔬菜大棚经营得更好。”
大棚经营的好坏,果蔬的品质保证是关键。这一点,沈长春同样自信。他说,通过龙头企业搭线,国立合作社前段时间拿到一张大单,产品将供至越南河口一个大型蔬菜市场,他笑嘻嘻地“揭秘”,能拿到这单生意,棚内出产的西红柿立了大功,“今年夏天收获的西红柿通过贵阳一家公司搭桥卖到了越南,对方特别喜欢,所以才有后续需求。”
“好品质是好生意的保障,别骄傲,继续努力。”张向宇边打趣边随沈长春走出大棚。在门口,他看到几根红椒躺在泥地上,是前几天清棚时掉落的,色泽明艳,鲜活得像还挂在枝上。
16小时前
23小时前
1天前
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