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为推动南沙发展以及粤港澳地区全面合作进行部署:
核心思想: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建设目标:“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创建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打造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建立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
重点举措节选:
•对先行启动区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探索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境外投资等政策试点
•支持粤港澳三地在南沙携手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
•2022-2024年,每年安排南沙1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广东省和广州市要采取用地指标倾斜等方式,合理增加南沙年度用地指标
南沙区位介绍
地处广州最南端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
南沙规划总面积803平方千米,是广州市唯一出海通道;其距香港38海里、澳门41海里,同时也是连接珠江口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重要枢纽性节点,是国家级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区内的自贸区南沙片区是广东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大的片区,面积60平方千米,由7个区块组成。
南沙区现状
南沙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南沙经济逆势上行
在过去的五年间,面对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南沙经济社会发展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速:2017-2021年,南沙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均在6.5%之上。在2019年南沙区更是实现了10.7%的GDP增长,成绩斐然;2020和、2021年,即便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南沙区经济发展仍显现出了较强的韧性,其GDP依然分别保持了7.1%和9.6%的较快增长。
南沙经济在不利环境下稳定发展得益于的背后,是近年来该区对于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和优化:在2015年,南沙区三次产业比例为4.5:69.82:25.68,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核心,服务业相对弱势;在此以后,南沙区该区的服务业发展提速,在2019年第三产业比例就已突破了50%的关口。2021年,南沙区的三产结构已经调整为3.3:41.6:55.1,从过去的、以工业为重心的功能性片区,渐渐发展为服务业与工业集聚的城市综合性片区,更加符合南沙作为广州市唯一的“城市副中心”的定位。
南沙区工业发展重心:以汽车产业为核心,南沙工业稳步发展
近年来,南沙坚持“实业立区”的基本战略,区内工业企业发展态势向好。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南沙区分别实现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45.27亿元、3401.7亿元,其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广州市位列次席。若从工业增加值的角度进行衡量,南沙全区2020-2021年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为8.3%,居全市首位。
汽车制造业是南沙工业领域中的优势产业之一,其产值自2018年至2021年,已经连续四年过千亿大关;尤其在2021年,南沙区汽车制造业产值约为1548.55亿元,首次突破1500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5.5%。目前,南沙汽车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以广汽丰田整车为龙头、新能源汽车为扩展、智能网联汽车为拓展的发展格局。
广汽丰田作为2021年南沙区产值最高的工业企业,是区内汽车产业链当之无愧的“链主”企业。除此之外,包括广汽丰田发动机、广州樱泰汽车饰件、广汽丰通钢业、爱德克斯(广州)汽车零部件等汽车制造企业,同样在南沙“2021年工业企业产值排行榜”中位列前二十,这些企业共同组成了南沙区相对完善的汽车制造产业链。南沙区优秀的汽车产业基础对于区内智能互联汽车、自动驾驶等新兴行业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南沙区成为广州首个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混行试点区的一大原因。
南沙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涌现,服务业已成长为南沙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南沙区服务业总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增加值从2015年的292.57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870.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20%;可见近年南沙区服务业年均增速显著快于全区经济的年均增速,该产业对于南沙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正不断上升。
现阶段,南沙逐渐形成了以航运物流、信息技术、房地产、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等细分行业为主的服务业集群。其中,航运物流行业依托南沙天然深水良港的独特优势,汇聚了中远海运、广州港、广东德邦物流等具备较强产业带动力的行业龙头,是南沙区服务业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作为国际航运枢纽,2021年南沙港区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766万标箱,汽车吞吐量112万辆,累计开通135条外贸航线。
未来,随着大湾区航运服务资源进一步整合,南沙对外开放辐射力将继续上升。而在南沙现有的服务业基础之上,全区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航运金融、融资租赁、智慧物流等特色服务行业发展喜人。例如,南沙推出全国首单二手飞机混合资产包跨境交易、大湾区首单双SPV飞机跨境转租赁业务,累计完成158架飞机和80艘船舶租赁业务,目前已经成为大湾区最大的飞机船舶租赁集聚区。
南沙区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呈现多点式、集群式产业发展格局
展望:《南沙方案》将为南沙以及大湾区创造新的发展“窗口期”
清晰的战略定位,为南沙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创造了条件
首先,《南沙方案》为南沙提供了一个相对清晰战略发展定位,即“以推进南沙与港澳全面合作为手段,立足面向世界的视角,共同扩大对外开放”。这一定位与《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前海方案》”)中的“扩区”与“改革开放”两大重点,以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横琴方案》”)中的“服务澳门、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战略均有一定差异,有利于三大自贸区明确各自功能定位,找到相辅相成的三区发展路径。
同时,清晰的战略定位将帮助南沙区构建更为清晰的产业发展思路,做出与“对外开放”这个关键词相符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具有南沙特色的产业扶持、引进方案,并形成南沙与广州市内其他行政区或周边城市的错位竞争,实现区域的协同发展。
另外,从南沙细分产业的发展来看,《南沙方案》中为增强南沙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所做出的指导部署,将提升南沙港的总体服务能级,且对于南沙传统的航运物流行业而言是重大利好。同时,相关政策也将持续推动航运金融、海事服务、供应链管理等航运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一条具有南沙特色的航运物流服务全产业链正在南沙冉冉升起。
而《南沙方案》中提及的针对南沙自贸区先行启动区内鼓励类企业的所得税优惠等举措,将打破部分因南沙与港澳之间财税体制不同所造成的商业差异与壁垒,有助于港澳地区与南沙之间实现科创、产业资源和知识的有效流动。尤其是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港澳高校具有一定优势的科研领域,港澳与南沙间的交流互动有望提升后者在上述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南沙也将为港澳高校内前沿技术团队提供理想的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空间和土壤,可谓双赢。
值得关注的是,《南沙方案》还鼓励南沙积极探索并推动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并以此为南沙区内的跨境金融等行业提供一条崭新的境外投资渠道;这意味着南沙区内金融企业未来可以挖掘更多境外投资机会,开拓中国资本“走出去”的新路径,真正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即包含资本在内的多种生产要素的开放,而不仅仅只是产品的对外开放。
通过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真正把“蛋糕”做大做好
可以说,在《横琴方案》、《前海方案》和《南沙方案》三大方案先后出台的当下,国家对于大湾区未来“一体化”发展的蓝图已经愈发清晰。
《南沙方案》中提及的首条任务,即“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预示了南沙未来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仍将紧紧围绕“创新”的核心命题,这也与大湾区的“创新驱动”战略密切契合。新时代下,随着广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快速提升,珠三角与港澳地区传统的“前店后厂”的产业协作发展模式早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过去的、上下游承接式的合作关系将逐渐演变为产业链上的平级关系。
仲量联行华南区董事总经理吴仲豪表示:“为避免珠三角与港澳产业由传统合作转变为同级竞争,三大方案旨在打破由制度差异导致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交互壁垒,提升科技创新合作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和国外环境产生较大改变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粤港澳的协同创新对于我国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仲量联行华南区研究部总监曾丽指出:“在‘创新’的层面之外,大湾区的特有优势使其在双循环的新经济发展格局下占据着关键的引领地位。一方面,通过深化粤港澳间的合作,可以使港澳两地的教育、科创、资本、人才等核心资源更有效地投入到广东地区生产生活和国内大循环之中;另一方面,港澳地区可以将其在国际大循环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广东地区提高国际大循环参与度的承托。”因此,三大方案的核心意义在于锚定了大湾区共同做大“蛋糕”这一核心目标,达成大家都能多分“蛋糕”的愿景,并避免经济社会过分关注如何切分“蛋糕”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