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

筛选
当前位置:深圳房地产网  > 楼市聚焦 > 谈房论市
分享到
微信扫码分享
房掌柜小程序端

房掌柜小程序端

点赞(1)
收藏

任泽平:人才、应届生都愿意去哪?

来源:泽平宏观   深圳房掌柜  2022-07-14 18:01:30
[摘要]从学历看,2021年流动人才中56%为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于求职总体的47%,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

1.png

  文:任泽平团队

  导读

  在过去的20年,选择不同的行业,就是选择了不同的时代趋势,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选择朝阳行业,空间就会不断被打开,你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升职加薪的机遇;但是,如果你选择夕阳行业,空间就会不断地萎缩,面临个人技能的落后和行业萎缩带来的内卷。

  风险提示:问卷数据存在偏差。

  目录

  1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趋势

  1.1 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流动人才特征

  1.2 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1.3 重点城市:北上苏汉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为主流

  2 2022年应届生想去哪?

  2.1 基础特征:女多男少,本科及以上学历超5成

  2.2 超7成应届生有实习经历

  2.3 最期望入职国企、IT/通信/互联网行业

  正文

  1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趋势

  1.1 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流动人才特征

  数据说明:智联招聘拥有约2.6亿个人注册用户,月均活跃用户数(含登录、有求职行为的用户)约4632万,其中,求职人才即当年有简历投递行为的用户中约8成以上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22.1%;在求职人才中,约四成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的流动人才,2021年跨城求职者比2020年增加7.4%。

  从学历看,2021年流动人才中56%为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于求职总体的47%,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1年求职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比分别3.6%、7%、42.1%、41.8%、5.6%,其中流动人才各学历分别占比2.3%、4.8%、37.2%、47.8%、7.8%,流动人才中本科、研究生学历比重均高于整体水平,2021年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5.7%,较求职总体高8.3个百分点。2019-2021年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50.7%、56.7%、55.7%,流动人才学历占比逐渐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

2.png

  从工资看,2021年流动人才中30%月收入为8K以上,高于求职总体的26.7%,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1年总体求职人才与流动人才中月收入在8K以下占比分别为73.4%、70.4%,月收入在8K以上占比分别为26.7%、29.6%。2019-2021年流动人才中月收入在8K以上的占比分别为26.4%、24.4%、29.6%,高收入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

  从行业看,2021年流动人才中52%分布在IT互联网、制造业等2021年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生产|加工|制造,分别占比19.5%、16.1%、13.9%,合计占比49.5%;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也是上述三个行业,分别占比18.7%、19.3%、14.1%,合计占比52%,说明流动人才分布更加集中。

  6月17日我们在泽平宏观首场年中秀“点燃希望——寻找中国经济新机遇”提到,未来20年将属于“八大美好行业”,分别为:新基建、新能源、新国潮、新消费、数字经济、生命经济、银发经济、金融经济。

  我们讲未来的八大美好行业,那么人生有没有捷径呢?如果有的话,就是一句话,就是在一个好的赛道干十年。什么是好的赛道?好赛道就是那些在持续高质量增长、不内卷而外卷的朝阳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行业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什么要干十年呢?因为要不断地积累专业的技能,十年以后你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了。择业就是选择好赛道,我说的择业,不仅仅是指刚毕业寻找第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当你意识到你所处的行业存在瓶颈、犹豫要不要转型换行的这个时点。

  举个例子,保险行业,就是一个正在转型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一方面,长寿时代正在来临,康养、照护的社会需求也在增加;另一方面,我们生活的不确定性也将长期存在。正是因此,全社会对于保险保障意识在增强,保险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刚需。除了承担风险保障功能外,保险还要能提供健康管理等多样化服务,市场需求面临广度和深度上的全面升级,保险行业也在持续地高质量发展。这就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好赛道。

  可能有些人对于保险代理人有一些刻板印象、或者说是偏见,因为在最开始,国内寿险行业的发展实行的是粗放的人海模式。但现在人民收入水平提升了,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也升级了,中高端客户更需要大量专业领先、能力全面的精英代理人,由此驱动保险代理人这支队伍也面临着转型:不再是原本的粗放式增长,而是走向专业化、精英化、能力全面化。在保险业更发达的国家,保险在家庭的资产配置中的角色非常重要,是对一个家庭一生的财务目标做出的合理计划,每年买多少意外险、多少年金可以保障将来家庭的所有支出,都要经过精细的计算。而在中国,保险业的行业变革已经在发生。

  我前些天和平安人寿的朋友聊,他和我分享了很多故事,其中一个就是,一位姓夏的女士,遇到了传统行业的收入瓶颈和发展瓶颈,后来她下定决心改行到保险行业,加入到了平安人寿,成为一名优+代理人。仅仅三年时间,就从单兵独战跃升到带领百人团队,收入的增长就更不用说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帮助到了很多人,实现了自我价值。现在,平安人寿保险代理人都说自己是“三高”,大家别笑,我给大家解释下,不是老年人那个三高,是这三高——高素质、高品质、高绩效。

  平安人寿这个大平台提供了非常多的加持,在平安与优秀的人同行,会让自己变得更优秀。2019年起,平安启动了新一轮寿险改革,通过对代理人的“分类”“分群”经营并打造“三好五星”评价体系和一系列数字化工具,推动代理人转型发展。为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平安人寿推出优+人才招募计划,提供行业领先的福利待遇、多层次的培养体系、高效高质的晋升通道、强大的平台支撑,助力有抱负、有学识、敢想敢为的青年才俊在这里获得更好的发展。即便你之前完全没接触过保险这个行业,只要你够优秀,站在平安人寿这个巨人的肩膀上,你也一定能够做好。

  我想和所有的朋友,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说,你真的要为自己选择一个好赛道,不需要内卷,而是去外卷,去寻求行业的增量,而不是在存量里厮杀。平安人寿向所有心怀梦想的人敞开大门!加入平安优+计划,让自己成为高素质、高品质、高绩效的新“三高”一员!

  1.2 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100中京沪深居前三,百强中东部城市占比超五成。

  为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的加权结果。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人才净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其中,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不在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该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为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指现居住地和简历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应届生人才/应届生求职人数总量,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硕士及以上求职人数总量,分别反映城市对年轻大学生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

  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2021年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前三名,北京连续两年占据榜首,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长沙位居前十。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数连续两年第一;由于薪资优势明显,北京对求职者保持较高吸引力,随着人才引进政策放松,北京人才流入增加、外流趋势缓解,人才保持净流入,近两年排名占据榜首;上海市经济体量大且增长稳定,2017-2021年分别名列第1、1、1、3、2位;深圳则位次顺次下移,2017-2021年深圳排名第2、2、3、4、3位;广州2017-2021年排名第4、4、4、5、4位,较为稳定;杭州因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排名一直位列二线城市首位,2017-2021年排名分别名列第5、5、5、2、5位;成都、苏州、南京较为稳定,成都为7、6、7、8、6名;苏州为8、9、9、7、7名;南京为第6、7、6、6、8名;武汉2021年跻身前十。

  2021年TOP50城市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34、6、7、3个,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39.1%、7.5%、7.4%、8.8%;一二三四线分别有4、30、14、2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总数的100.0%、85.7%、17.3%、1.1%;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分别有16、7、3、3、2个,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61.5%、77.8%、23.1%、11.1%、12.5%。

3.png

  2)流动趋势上为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分地区看,2021年东部人才跨区流动性继续下降,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动性增强,人才加速洗牌;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2.9%、-4.7%、-3.8%、-4.4%,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2017-2021年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占比从6.2%增至12.9%,人才持续向东部集聚,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定位;中部地区人才持续净流出,且2021年净流出占比略有下降;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才持续净流出,且2021年净流出占比加大,经济衰落使其人才持续流出。

4.png

  分线看,2021年一线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三四线城市人才流动性增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4%、0.4%、-1.0%、-4.8%,受政策放宽影响一线人才持续流入,二线人才集聚放缓、三线较为平衡,四线持续流出。2017-2021年一线城市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5%、-0.9%、-2.7%、3.5%、5.4%,受政策放宽影响2020年开始人才净流入占比由负转正,且2021年继续增加;二线城市分别为3.2%、3.6%、1.1%、3.4%、0.4%,主要受人才流出占比增加影响;三线城市分别为-0.3%、-0.3%、1.8%、-1.0%、-1.0%,人才持续净流出;四线城市分别为-2.5%、-2.3%、-0.3%、-5.8%、-4.8%,人才持续流出,2021年净流出占比略有下降。

5.png

  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人才流动性下降,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流动性小幅增加;2021年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京津冀人才净流出趋势继续放缓,成渝基本平衡,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2021年五大城市群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2017-2021年五大城市群合计人才流入占比从64.7%降至61%,人才流出占比从60.7%降至51%。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7-2021年长三角人才净流入占比从4.6%增至7.4%,人才净流入且占比高于其他城市群,人才大量向长三角集聚;珠三角从2.0%增至4.1%,人才净流入且逐年上升;京津冀分别为-1.9%、-2.9%、-4.0%、-0.7%,人才保持净流出但占比有所缩小,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增加带动京津冀整体净流出占比下降;成渝人才流入流出基本平衡;长江中游人才呈净流出,2021年由于流出人才占比下降,净流出占比略有下降。

6.png

  1.3 重点城市:北上苏汉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为主流

  1)一线城市是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深广平稳。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21年北上深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0%、2.1%、1.4%、0.95%,上海最高、广州最低。从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动趋势看,北京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1年继续创新高,主因2021年人才引进政策放宽;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动呈“V”型,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为2.1%,重回榜首且创近五年新高,主因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落户政策放宽;深圳、广州2021年人才净流入较去年基本维持不变。

7.png

  其中,北京在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2.3%、-2.7%、-3.9%、0.2%、1.0%,2021年净流入占比继续增加,主因企业招聘恢复较快、2021年北京放宽人才引进政策;2021年上海代替天津,成为北京人才流出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2017-2020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从7.3%降至6.0%,2021年回升至6.4%。近年人才流出占比明显下降,2019-2021年人才流出占比从10.2%降至5.3%。北京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均居全国城市首位,但过往流出逐年攀升、流出明显大于流入,使得人才呈净流出趋势,直至2020年之后人才流出明显放缓,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019-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3.9%、0.2%、1.0%。

  从来源看,2021年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6%,其中天津占比第一,为7%,北京对周边城市虹吸作用明显。人才流入北京主要因为北京经济体量大、收入水平高,2021年GDP规模达到4.03万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15万元,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2021年7月北京人社局印发《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适用对象新增“毕业两年内初次就业”的毕业生,同时放宽年龄限制,本科从24岁增至26岁、研究生从27岁增至30岁,人才引进政策明显放松,2021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提升。

  从去向看,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3.2%,高于2020年的42.8%。其中,流出北京的人才中9.1%流向上海,流出上海的人才中9.7%流向北京,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北京流向上海和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5%、0.2%,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北京持续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与津冀对接协同产业。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截至2020年底,全市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达2.34万件,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2872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980余个。北京周边城市群人才承接能力则较弱,人才从北京流出的前十城市中津冀城市有3个,仅占13%,低于20年的14.5%。

8.png

  上海在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2%、0.9%、0.5%、1.2%、2.1%,2021年人才集聚明显,主因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放宽落户政策,减少了人才流出。2017-2020年上海人才流入占比从6.1%降至4.7%,2021年人才流入占比基本保持稳定,而人才流出占比明显下降,2019-2021年上海人才流出占比从4.8%降至2.6%,降幅明显。

  从来源看,2021年人才向上海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8.8%,高于2020年的37.8%,上海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上升。其中,长三角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10.5%,低于2020年的15%。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为上海的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上海放宽人才引进政策。2021年上海GDP规模超4万亿、人均可支配收入8.2万元,均位列全国城市第一。根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数据,2021年上海的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数、企业互联网业务累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0家和35%,居全国各省市第2位和第1位,“在线新经济”发展效果明显。上海市2021年新版《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将人才引进落户通道由16个增加到18个,落户通道明显放宽;在21年底放宽五大新城和自贸区的落户政策,本地应届研究生可直接落户。

  从去向看,2021年上海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9.0%,低于2020年的53.3%,流出上海的人才集中度下降。其中,长三角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17.8%,低于2020年的34.6%。人才流出上海主要因为上海控制人口规模和产业转移,2016年上海“十三五规划”及《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5-2040)》均要求2020年及之后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2021年上海人才流出占比明显下降,主因落户政策放宽,包括放松居转户评价标准,张江科学城用人单位引进的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5年、重点产业的骨干人才年限由7年缩短为3年,2021年上海居转户公示落户人数3.77万人,是2020年的2倍。

9.png

  2)二线城市是苏汉人才净流入且占比呈上升趋势、杭宁人才净流入且占比稳定。从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6个重点二线城市杭蓉苏宁汉长分别为1.63%、-0.04%、0.9%、0.88%、0.52%、0.04%,杭州最高、成都最低。从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化看,杭州从1.0%逐年升至1.6%,因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环境宜居且薪酬相对较高;苏州、武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分别从0.3%、0.03%升至0.9%、0.5%,人才集聚明显,2021年苏州GDP同比增长12.6%,为重点城市最高,武汉2017年开始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留住人才;南京人才持续净流入,且占比持续保持稳定,南京2018年“宁聚计划”实施、落户政策宽松吸引人才;成都近年人才净流出占比逐渐下降,有集聚趋势,且对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吸引力增强;长沙近年人才净流入占比较稳定。

10.png

  其中,杭州在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0%、1.2%、1.4%、1.6%、1.6%,始终为正且逐年攀升;人才吸引力排名稳居前列,主因杭州以电商、直播等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宜居的人文环境且平均薪酬在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2017-2021年杭州人才流入占比较稳定,始终维持在3%左右,人才流出占比从2.3%降至1.4%,杭州留才能力逐渐增强。人才流入明显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净流入逐年攀升,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0%、1.2%、1.4%、1.6%、1.6%,2021年人才流入流出占比降幅相当,使得2021年净流入占比较去年维持不变。

  从来源看,2021年人才向杭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32.5%,相比2020年人才前十来源地的36.2%下降。其中有3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10.7%,相比2020年下降明显,其中北京代替上海成为杭州人才第一大来源地,杭州人才来源地区更加多元,引才范围更广泛。人才流入杭州主要是因为产业发展迅速,尤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行业发展较快,并且收入水平高。根据杭州市统计局,2021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905亿元,同比增长11.5%,两年平均增长12.4%,高于其GDP增长速度。作为“电商之都”,杭州2021年流入人才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占比27.3%,明显高于除深圳外的其他重点城市,其中10.3%流向互联网/电子商务二级行业,高于其余的重点城市。从去向看,杭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43.0%。其中,有7个去向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30.5%,相比2020年提升4.1个百分点,杭州人才主要向长三角地区流动,区域内交流日益密切。

11.png

  苏州在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3%、0.4%、0.3、0.7%、0.9%,整体呈上升趋势,人才持续集聚,主要得益于苏州经济实力雄厚且发展快、创新发展领先,且区位优势明显。近年苏州人才流入占比保持平稳,维持在2.3%左右,人才流出占比下降明显,2017-2021年人才流出占比从2.5%降至1.4%,人才流入占比大于流出占比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2017-2021年苏州人才净流入占比从0.2%升至0.9%。

  从来源看,人才向苏州流入的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到36.5%,其中5个城市为长三角地区城市,合计占比达到22.4%,苏州与长三角中城市的人才交流密切。人才流入主因苏州经济实力雄厚、创新发展领先,并且地处长三角腹地、距离上海最近,是资源外溢最大受益者,吸引人才集聚。2021年苏州GDP为2.27万亿,居全国第六、全省第一,位列长三角第二、仅低于上海。2021年GDP同比增长12.6%,为重点城市最高。根据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科技企业合合信息旗下启信宝发布《科技企业地图》,2017-2021年苏州市对科技企业吸引力最大,净流入600余家科技企业。从去向看,苏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到50.3%,其中6个城市为长三角区域城市,合计占比为39.2%。苏州制造业全国领先,202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二、增加值全国第三,苏州制造业人才流动性明显高于其他城市,2021年苏州流出人才的23.1%来源于生产|加工|制造业,流入人才的21.9%来源于生产|加工|制造业。

12.png

  2 2022年应届生想去哪?

  我们从高校应届生的基础特征、实习、期望三个方面刻画2022年中国应届生群体画像。数据来源于智联招聘于2022年4月组织的问卷调查,填写数量共2万份,其中剔除不符合应届生且对结果产生严重偏差的样本共2千份,有效问卷占比90%。最终以1万8千份问卷数据为依据,调研样本画像如下。

  2.1 基础特征:女多男少,本科及以上学历超5成

  2022年中国应届生女多男少;本科及以上学历超6成;5成以上为普通本科院校毕业;就读广东、河南地区院校较多。

  1)从性别看,女性应届生比例达52.8%,较2021年上升5.5pct。

  2)从学历看,高校应届生学历分布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较少,其中本科占比60.6%,大专占比33.4%,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5.9%。从院校层次看,求职者数量随着院校层次升高呈倒U型分布,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占比53.7%,高于专科院校(29.5%)、双一流院校(14.7%)、科研院所(0.7%)。

  3)从毕业院校所属地区看,应届生集中就读于粤、豫等发达省份或人口大省内的高校。在应届生就读院校分布中,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江苏位列前五位,占比分别为8.2%,7.6%,6.4%、6.4%,5.7%,上述5省均为2018年-2021年GDP排名全国前六的省份。

13.png

14.png

  从求职渠道看,87%的应届生选择在招聘网站求职。从渠道看,2022年应届生群体使用招聘网站人数为86.8%。其中,大专生主要依赖招聘网站、招聘会两大途径,使用宣讲会、HR邮箱、内部推荐的方式投递简历的应届生人数较本科及以上应届生低10%-20%。而硕士及以上应届生招聘渠道多样,前三大求职渠道为招聘网站、企业官网和宣讲会,占比分别为84.7%、63.6%、30.1%。

15.png

  2.2 超7成应届生有实习经历

  超7成应届生有实习经历,认为其对求职有所帮助,医学、人文学科应届生实习率超85%,近6成医学、法学应届生认为实习岗位与专业相关度较高。

  1)从实习经历看,实习能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认知、职业认知,降低职业期待错位率,且实习形式多样,近年线上实习者数量有所增加。各学历层次应届生中,约75%都有实习经历,较2021年上升17pct,求职前实习意识增强,且近8成应届生认为实习经历对毕业求职有所助力。专业间实习率,实习岗位与专业的匹配度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与专业门槛、行业实习机制息息相关。医学、人文学科专业整体实习率较高,占比分别为92%、85.2%。

  2)从实习岗位与专业相关度看,各专业普遍仅有30%左右有效实习。其中,近6成医学、法学专业应届生认为其实习与专业相关度较高,因这两类专业具有专业门槛高、专业性较强等特点,实习率和相关度较高,毕业求职衔接度高。

  2022年应届生最关注薪资福利,对于生活平衡偏好明显增加。从找工作最看重的要素看,薪酬福利仍是2022年应届生求职时最关注的因素,占比65%。同时更加注重工作和生活平衡,占比38.5%,位列第二重要因素。

16.png

  2.3 最期望入职国企、IT/通信/互联网行业

  最期望就职国企,期望就职中小微企业的应届生较去年有所增多。

  1)从偏好企业类型看,44.4%的应届生期望去国企,占据首位,高于2021年(42.5%),主要增量来自于本科及以上应届生人群。但选择民营企业的应届生有所下降,占比为17.4%,低于2021年(19%)。除选择国有企业外,专科和硕士及以上应届生选择较多的是事业单位,占比分别为20.8%、17.7%,本科应届生则选择民企较多,占比为16.5%。

  2)从期望企业规模看,近年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高校应届生,如国务院在今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应届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为吸纳高校应届生达到一定数量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政策倾斜;对今年内招用毕业年度高校应届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本届应届生对中小微企业的选择增多,选择微型企业、小型企业的应届生占比3.6%、34.4%,同比上升1.8pct、5.7pct。工学、经管学专业应届生选择小微企业比例增加明显,较2021年增长6.7pct,7.6pct,小微制造企业将迎来一轮人才储备机遇。

17.png

18.png

  2022年应届生期望去的行业是IT/通信/互联网、文化传媒等,而生活服务行业较去年热度上升。从期望行业看,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仍是2022届应届生首选行业,占比24.1%,其次是文化/传媒/娱乐/体育,占比10%。文化和服务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文化/传媒/娱乐/体育、文体教育/工艺美术、生活服务行业热度上升,占比较去年分别上升1.3pct、1.5pct、2pct。除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外,大专和本科应届生青睐文化/传媒/娱乐/体育行业,占比分别为11.8%、9.5%,而硕士及以上应届生则青睐政府/非营利机构,占比为12.9%。

  2022年应届生平均期望月薪为6295元,其中,多数专科、本科、硕士及以上应届生期望月薪区间分别为4K-5K、5K-6K、10K-12K。2022届应届生的平均期望月薪6295元,其中,4000元以下期望月薪的占比12.8%,6000元以上期望月薪的占比44.6%。从整体薪酬水平和分段薪酬水平来看,专科应届生期望月薪范围为4K-5K的最多,占比为29.2%,本科期望5K-6K最大,占比为23.6%,而硕士及以上期望最多的是10K-12K,占比为17.2%。

19.png

分享到:
责任编辑:谭琳琳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楼市爆料寻求报道,请点击这里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房掌柜赞同其观点。

新闻排行

  1. 1深圳办公楼市场持续复苏 租金仍处于调整窗口期
  2. 2谢逸枫:M2惊人突破300万亿!一季度新增贷款惊人数字曝光!
  3. 3被国资接盘?滨江集团回应:假的
  4. 4沪杭两地开启第二季度首拍 建发地产大举加仓
  5. 5房掌柜播报:4.16一手住宅成交35套,成交面积3828.59平方米
  6. 6深圳“四大”5年对比——怎么涨价不带深实验呢?
  7. 7从67平小户到顶豪都在路上,蛇口今年太有料!中信深圳湾+招商2盘
  8. 8成交量提升1.5倍 深圳3月布吉片区二手房卖最多
  9. 9深圳写字楼空置率一路走高,租金跌回10年前!港人开始进场...
  10. 10总规模133公顷,罗湖四连片区亮相!规划超前,片区未来新增长极

新闻推荐

  1. 1深圳70个集中连片区域,率先推出13平方公里优质地招商
  2. 2罗湖螺岭初中学区划分,小学本部被排除?官方通告将重新研究!
  3. 31季度最高成交51套,哪些小区是深圳顶流?
  4. 4总规模133公顷,罗湖四连片区亮相!规划超前,片区未来新增长极
  5. 513号线年内即将开通,站点周边房价数据
  6. 6深圳官宣26个新盘计划!过万套房将入市抢客,宝中鸿荣源等在列
  7. 7深圳有名校片区的学区房成交量同比上涨55%,具体成交明细披露
  8. 8深圳首个“以旧换新”楼盘来了?房源可锁定2个月!位于南山
  9. 9从67平小户到顶豪都在路上,蛇口今年太有料!中信深圳湾+招商2盘
  10. 10深圳3月份成交量最高的豪宅小区有哪些

楼盘推荐

视频推荐